二十二年的“有呼必应”(党旗在基层一线高高飘扬)
对于白德兰老人来说,吴昊跟亲人一样,一见到他,就有满肚子话要讲。从生活的琐碎日常,到最近的身体状况,在四川成都武侯区沙子堰社区玉林西路9号院,吴昊一边换着灯泡,一边听白婆婆分享。作为国网四川电力成都高新连心桥党员服务队现任队长,他已帮扶老人7年,经常上门看望,帮着解决生活上的困难。
2002年成立至今,连心桥党员服务队7任队长和42名队员接力传承,保障用电安全,服务群众生活,践行“有呼必应、有难必帮”的承诺。
队员之中,有刚工作不久的90后,也有党龄10多年的老队员。他们满怀热情,穿梭于社区院落,架起和群众的“连心桥”。
一束光,照亮千家
拧紧灯泡,按下开关,一下子,屋子亮堂起来。吴昊擦了把额头上的汗,接过白婆婆端来的一杯凉白开。
老人独居家中,年纪大了,行动难免不便。家里灯泡坏了,白德兰第一时间想到小吴。接到电话,马不停蹄,吴昊就往白婆婆家赶,修好灯,再陪老人聊会儿天。
检修电路、更换灯具,对吴昊来说是件小事。可在老人眼里,关乎生活,样样都是大事。
截至目前,连心桥党员服务队累计结对帮扶空巢、残疾老人100多位,接听求助电话15万余次,开展电力抢修和上门服务10万余次。
有的老人听力不好,队员们就设计出“爱心闪灯门铃”,会振动、能闪光,哪怕听不见敲门声,也能被可视化的门铃提醒;有的老人视力不行,看不清电表上的数字,队员们开动脑筋,装上了“电表放大镜”;至于独居老人,服务队则为他们定制了“一键通连心桥”热线,遇事后,按下键,就能立即找到连心桥队员……
22年来,从电力抢修全年在岗,到义务帮扶随叫随到,“连心桥”由队员们的坚持和奉献而传承。
一抹橙,温暖人心
服务队帮扶的老人家中,不少都安装了闪灯电铃,这款产品已更新了三代。“与初代相比,第二代电铃体积更小,新版则兼具闪灯、声响和振动功能,老人使用更加便利。”指着不到手掌大小的电铃,见证版本变迁的队员辜翔说,创新就是为了更好帮助居民。
2021年,为了防止独居老人出现意外,服务队联合国网四川电力科学研究院研发了“亲老智慧系统”。从一开始依托智能插座读取电量使用情况,到新版本自动采集分析用电数据,队员们充分发挥专业优势,把老人们放在了心坎上。
说话间,服务队里系统突发报警。后台数据显示,有位婆婆当天用电量没到1度,系统监测发现异常,服务队员立即确认。原来,最近天热,老人出门避暑,没在家里,这才触发报警。“我们还试点应用了一款具备通信功能的空气开关,用户一旦停电,信息会在一分钟内发至手机,我们就能主动抢修。”辜翔说,在对接帮扶的46户老人里已安装了10户。
8000多个日夜里,队员们的橙色身影在一线奔忙,为群众解决一个又一个问题。
暴雨中驰援抗洪,队员们扛着电缆,在泥水中艰难操作,抢修配电设施;高温天保电供应,他们上门劝导工业企业错峰生产,日均出动30余次,身上的工作服湿了又干、干了又湿;风雪里日夜兼程,队员们奔赴千里抗冰保电,让300多户村民的春节重新变得明亮温暖……
在服务队收到的200多封感谢信中,白婆婆的一封感谢服务队“有求必应”的手写信让大家印象深刻,信中写道:“你们不是亲人却胜似亲人。”
一张图,汇聚力量
走进成都高新供电公司,大厅的屏幕上,有张“帮扶地图”,上面清晰标注着老人们的姓名、年龄、住址、身体状况等信息。这样的地图,服务队每年都会制作一幅,“以前是纸质的,这几年升级成了电子版,帮扶对象也从5人增加到了101人。”连心桥党员服务队党支部书记刘源说。
一名党员就是一面旗帜,一支队伍引领一个群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