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助春耕节本又增效(打好粮食生产第一仗②)
春耕正当时,一幅幅“科技春耕图”在广袤田野铺展开来。服务跟得上,冬小麦苗情加快转壮;技术推得开,早稻集中育秧如火如荼;“田保姆”管得好,玉米大豆有了新种法。各地区各部门下大力气强化政策、优化服务,克服农资上涨、不利天气等因素影响,努力降成本、增效益,保护农民种粮积极性,为夏粮丰收打下坚实基础。
科技服务紧跟上,专家下田把脉开方,小麦苗情好于预期
春分麦起身,一刻值千金。
河南省鹤壁市淇滨区钜桥镇三里屯村地头,种粮大户杨同芳一边忙着给麦田浇水、追肥,一边说:“人勤地不懒,麦苗‘吃饱喝足’,才能长得壮实。你瞧,正拔节往上蹿呢!”
这茬麦子,杨同芳没少揪心。受去年洪灾影响,他种的100亩小麦播种晚了20天。年后到麦田里一转,他发现晚播麦次生根少、扎根浅,长势偏弱。正在杨同芳犯愁的时候,淇滨区农技员李顺利来到了村里。
在“田间课堂”上,杨同芳率先向李顺利提问:“农资涨了,还要弱苗扶壮,今年种麦还有赚头吗?”
杨同芳算起成本账:“通常每亩麦种成本60元,晚播加大播种量,成本多了10元;化肥价格上涨,每亩成本增加30元;再算上整地、人工等投入,一亩地生产成本达到750元。”
“只要科学管理到位,晚播不减产、效益不减少是可以实现的。”李顺利掰着手指算起收益账:“按亩产550公斤产量算,参照今年市场平均收购价2.6元/公斤,亩产值约1430元。区里实施小麦植保统防统治,农户每亩可省20元,加上各类补贴,再扣掉其他投入后,每亩地还能挣五六百元。”
收益账算得明白,杨同芳紧锁的眉头舒展开来。可地里的弱苗转壮有啥好招?李顺利说:“苗情弱不怕,咱们一起科技扶壮,课后到你家麦田看看去!”
在杨同芳家的麦地里,李顺利蹲下身,拔出一棵麦苗,“你瞧,这棵苗才有两个分蘖,是典型的弱苗。得加强水肥精细管理,促苗早发快长,提高成穗率、增加穗粒数……”李顺利现场开起“药方”,杨同芳频频点头,把技术要点全部记在了心中。
“最大限度保产量!”淇滨区农业农村局局长董长江说,今年区里按农业农村部要求启动“科技壮苗”专项行动,摸底制作冬小麦苗情表和分布图,精确到地块,挂图作战,靶向施策。5个农技指导组蹲点包片,分赴各乡镇现场指导,培训农民9500余人次。区里扶持指导各村“田保姆”,出动植保无人机统防统治,喷施肥药6万多亩。
“农技服务助春耕,降成本、提信心。”农业农村部科技教育司技术推广处处长崔江浩说,当前冬小麦区晚播麦苗已安全越冬,苗情转化整体好于预期,还要采取综合措施强化幼苗长势管理,培养健苗壮苗,做好春旱、春寒及病虫害防控工作,攻穗数、保粒数、增粒重,力争夏粮丰收。
良种良法推得开,集中育秧、种再生稻,稳步提升种粮效益
浸种催芽、压泥播种、盖膜保温……江西省兴国县均村乡东山村,高标准育秧大棚内一条条育秧生产线有序运转。“再过20天,秧苗就能下田抛秧了。”东山村党支部书记陈福洋介绍。
为了节本增效,今年兴国县优化奖补政策,每亩奖补40元用于统购种子和稻田翻耕,在各乡镇设置集中育秧点600多个,着力稳定早稻播种面积。
说起集中育秧的好处,陈福洋打开话匣子:“种子统一提供,技术专人指导,流水线精准播种,每亩地能节约成本近100元。更重要的是,集中育秧出苗率高、秧苗质量好,能稳住早稻产量。”
秧好一半禾。近期,农业农村部组织开展南方稻区水稻机种推进行动,支持建设一批布局合理、规模适中的标准化育秧中心,着力解决小农户育秧难、成本高的问题。各地大力推进工厂化、大棚集中育秧,提高育秧效率和秧苗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