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便民利民举措受好评(产经观察·使城市更健康、更安全、更宜居③)

光山新闻网 采集侠 2022-03-30 06:40:01
浏览

城市便民利民举措受好评(产经观察·使城市更健康、更安全、更宜居③)

 

  图①:老年市民在江苏南京市江宁区政务服务大厅得到便捷贴心的服务。
  图②、图③:位于北京西城区展览馆路北的北京建筑大学门口,盲道从绕井优化为直行。图②为改造前,图③为改造后。
  图④:浙江杭州市德胜东村改造建设的“邻聚里”居家养老服务中心。
  资料图片

 

  一座城市的温度体现在哪里?

  人行道上渐渐完善的盲道,银行网点中的老年人专用卫生间,老旧小区电梯里、台阶旁新装的扶手……一些生活中看似不起眼的改变,方便了残障人士、老年群体的日常生活,也让城市变得更友好更宜居。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推进无障碍环境建设和公共设施适老化改造。近年来,我国相关工作取得了哪些进展,给各地群众生活带来哪些变化,下一步应如何推进?记者进行了采访。

  让残障人士出行更顺畅

  减少道路盲道“断点”、缘石坡道高差 

  视障人士日常出行,障碍总会在不经意间出现:可能是路口凸起的台阶,可能是高出地面一截的井盖,或是一段不连续的陡坡。在首都北京,这些昔日的“堵点”,正在逐步减少。

  家住北京东城区法华南里小区的视障人士史敬今年54岁。上世纪90年代从盲人学校毕业后,他成为一名盲人按摩师。这些年,日复一日地往返于家与残疾人活动中心之间,史敬用一根盲杖丈量着北京道路无障碍建设的步伐。

  “出行得过三关,上步道、过马路、找车站。”史敬说,过去,很多地方盲道不健全,只能敲着马路牙子走,时常会走偏。如今,出小区转入步道,铺设着大面积的提示盲道;马路和步道接口处,台阶被改成了缓坡;绕着公交站台,还增加了一圈行进盲道,走起来很踏实。

  视障人士出行更便利背后,离不开相关部门的付出和努力。北京市交通委员会城市道路管理处相关负责人荆禄波告诉记者,自2019年北京市启动实施无障碍环境建设专项行动以来,全市累计治理盲道各类问题2.6万多处,人行横道缘石坡道坡化6500多处,改造人行天桥和地下通道35个,实现城市主要道路盲道基本“无断点”、缘石坡道基本“零高差”。

  为了打造无障碍环境,相关部门精雕细琢——

  化曲为直。一些步道上井盖多,过去盲道绕着井盖建,虽然避开了障碍,但不够方便。多次走访倾听使用者需求和建议后,交通部门下手改造:先“去高差”,把凸起的井盖尽量下沉到地面;再“曲改直”,将设在井盖两侧的行进盲道改为直行的提示盲道,既给视障人士提了醒,还能让他们少走弯路。

  变急为缓。按照无障碍设计规范,马路与步道接口处应设置坡度约为8度的缓坡。但不少设置在隔离带上的公交站台面积较小,难以双向坡化处理,设计团队在方寸之间下“绣花”功夫,将缓坡从横向变为纵向,并增加扶手,既使坡道足够平缓,又让空间得到有效利用。

  对很多城市来说,推进无障碍环境建设,已经成为一道“必答题”。在北京这座人口逾2000万、城市道路里程超8400公里的超大城市里,每一处“微改造”都考验着管理者的智慧。

  上午9点早高峰,北京海淀区,中关村东路和知春路十字路口,人车穿梭而过,却井然有序。“这样的场景,在两年前是难以想象的。”指着与知春路主路隔着绿化带的辅路,北京市城市道路养护管理中心养护管理科科长杨扬告诉记者,辅路原来既有机动车道,也设置了非机动车道,没有空间施划步道,更别提盲道了,高峰时期,人车混行,车行不畅,人行不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