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珍稀野生动物违法交易是如何发生的?
4月7日,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联合发布《关于办理破坏野生动物资源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针对破坏野生动物资源犯罪的新情况和新问题做出规定,强调全链条惩治破坏野生动物资源犯罪。
近年来,随着我国持续严厉打击野生动物非法交易、革除滥食野生动物陋习,珍稀动物保护水平持续提升。但在一些地方,仍存在一条隐秘的通过“洗白”珍稀野生动物非法交易,从中牟取暴利的黑产链条。是谁在参与这些违法交易?如何堵上相关漏洞?新华社记者就此展开调查。
隐秘的野生动物交易链条浮出水面
2020年12月3日,一辆装有3只被盗猎小熊猫的车辆在雅安市天全县境内被雅安警方挡获。在李某华位于绵阳江油市方水镇的一家养殖场,民警又解救出4只被关在铁笼中的川金丝猴。通过侦查、审讯警方发现,2020年经李某华收购的川金丝猴18只、小熊猫17只。
我国野生动物交易管理制度比较严格,被盗猎的野生动物想要上市交易非常困难。但据警方介绍,李某华经手的大量盗猎野生动物却顺利地进入市场交易,流向了山东、江苏、安徽等多地动物园。
记者了解到,李某华的背后是一条靠“洗白”被盗猎野生动物进行非法交易的黑色产业链。而“洗白”被盗猎动物身份者能从中非法牟取暴利。
据警方介绍,一只野生川金丝猴,盗猎者卖给李某华的价格是每只1.3万元。“洗白”者从李处买走的价格是每只7.5万元。可当被盗猎动物在“洗白”后流入正规交易市场时,价格飞涨到每只45万至50万元。
记者发现,此类现象并非孤例。
2021年公安部督办的“5·28”案中,以每只5000元从盗猎者处购入的小熊猫被“洗白”后,经有关部门审批后的出售价格可达每只11.5万元。2021年公安部督办的“1·18”案中,以2000元从盗猎者处购买的野生猕猴“洗白”后价格高达7万元。
警方表示,许多不法分子受巨大利益驱使铤而走险。近年来四川公安机关持续开展专项行动,加大打击力度,2021年破获野生动物犯罪案件1560件,珍稀野生动物保护形势依然严峻。
野生动物交易监管部分环节出现漏洞
是谁在“洗白”珍稀野生动物非法交易?他们又是如何操作的?
记者发现,部分动物园和野生动物繁育企业通过“洗白”珍稀野生动物非法交易牟取暴利。
根据我国相关法律规定,出售野生动物必须由林草部门审批。其中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需要国家林草局审批;二级保护动物需要省级林草部门审批。成为实验动物还需要从科技管理部门申请实验动物生产许可证和实验动物使用许可证。
“许多从事贩卖野生动物的人员都是熟手,这些人员往往来自具有运输、繁育甚至出售等相应资质的企业或机构。”一位办案民警表示,野生动物的驯养、繁殖周期长,成本高,成功率很低。相比之下,对被盗捕动物进行“洗白”转手所能获得的暴利对相关企业诱惑很大。
2019年5月雅安警方破获的“5·15”案中,收购、运输、贩卖小熊猫的成都邛崃市繁盛野生动物养殖有限公司便是一家具有驯养繁殖小熊猫和救护资质的公司。
部分繁育企业和动物园违法购入盗捕野生动物后,会先设法掩盖动物的来源,然后利用手中的各类资质给动物办理新的合法身份。据警方介绍,2020年“12·3”案中转卖川金丝猴的铜陵动物园负责人沈某利用名下的苗木花卉公司,以虚假的“根雕、花卉交易”来为违法购买川金丝猴“平账”。同时,该动物园利用自身具备的野生动物驯养繁殖许可证和野生动物经营利用许可证,打着动物园“自身繁育”的幌子,为转手出售这批川金丝猴办理了合法手续,成功“洗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