勇当科技创新生力军(深聚焦·关注高校科研创新)

光山新闻网 采集侠 2022-04-24 10:36:07
浏览

勇当科技创新生力军(深聚焦·关注高校科研创新)

 

  浙江大学师生在超净实验室开展科学研究。
  卢绍庆摄

 

勇当科技创新生力军(深聚焦·关注高校科研创新)

 

  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一角。
  王 磊摄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尽快突破关键核心技术,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一个关键问题。我国高校要勇挑重担,释放高校基础研究、科技创新潜力,聚焦国家战略需要,瞄准关键核心技术特别是“卡脖子”问题,加快技术攻关。

  本期教育版,我们以浙江大学为例,呈现近年来高校科技创新的实践与探索,期待更多高校勇于创新、力争一流,在人才培养、科技创新方面取得更大进步,为国家现代化建设作出更大贡献。

  ——编  者  

  

  航空航天学院教授李铁风,带领团队研制自供电软体机器鱼,成功“打卡”马里亚纳海沟,在万米海底实现深潜驱动;化学系研究员冯建东,带领团队研发新型化学显微镜,对微观的单分子化学反应实现观察、操纵和测量……如今,在浙江大学,一批青年科技人才在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领域崭露头角,日益成为科技创新的生力军。

  数据显示,近年来,我国高校承担了全国60%以上的基础研究和重大科研任务,获得了60%以上的国家科技三大奖励,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贡献了重要的高校力量。

  浙江大学在科技创新中的表现,就折射出我国高校瞄准世界科技前沿、聚焦国家战略需要、奋战在关键核心技术研发第一线的昂扬面貌。

  为人才松绑减负

  “学校对面向科技前沿的探索给予充分信任,给了我们足够的时间与空间”

  2013年,冯建东从浙江大学本科毕业,之后前往欧洲直接攻读博士学位,2018年完成博士后工作后回到母校。谈及在母校深耕科研的感受,冯建东说:“学校为我们提供了开展独立研究的土壤,青年学者可以按照自己的学术规划去建设实验室,这一点非常吸引我。”

  对新型化学显微镜的研究,源于冯建东中学时期对化学的疑惑。“为什么化学家观察化学反应不能像方程式那样,通过单分子直接演示呢?”这个问题一直埋在他心中。历经多年在不同学科的交叉研究积累,他回到浙江大学,追寻最初的想法。

  遇到只比自己大3岁的导师,化学系直博生董金润坦言,这让他在科学求索中更为轻松,与导师的交流也很顺畅,“冯建东老师教会我们建立‘科研审美’,帮助我们找到自己的兴趣与方向。”

  水积而鱼聚,木茂而鸟集。近年来,浙江大学通过实施优秀青年人才“百人计划”,优化实施预聘长聘制,持续为青年人才成长构建优良生态,保持45岁以下专任教师占比一半以上,着力培养青年教师成为服务科技创新的主角。

  科研成果的涌现,既源自师生“板凳甘坐十年冷”的坚守,也需要高校为人才“松绑减负”的勇气。

  去年博士毕业的盛峰,在大三暑假时加入物理学院郑毅研究员的课题组,开展二维材料的物理性质研究。围绕一个方向,课题组一干就是5年。“也有过迷茫的时候,老师总会和我们站在一起,寻找研究的突破口。”盛峰说,“我要做的就是‘深挖一口井’,做好每一次实验,测好每一个数据。”

  功夫不负有心人,盛峰和导师郑毅通过研究电子,首次在黑砷二维电子态中实现了对自旋的高速精准控制,并发现了新的物理现象,这将为未来高效率、低能耗自旋电子器件的研制提供坚实基础,研究成果也刊登在国际著名学术期刊《自然》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