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海洋灾害防御保障沿海地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小字号
人民网北京5月6日电 (记者余璐)为全面介绍我国海洋灾害及海平面变化的影响情况,积极采取有效措施保障沿海地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可持续发展,近日,自然资源部海洋预警监测司发布2021年《中国海洋灾害公报》和《中国海平面公报》。
2021年中国海洋灾害呈现哪些特点?2021年中国海平面上升及主要影响状况如何?我国采取了哪些措施应对海洋灾害?自然资源部相关负责人进行了解读。
自然资源部相关负责人表示,2021年海洋灾情呈现三个特点:一是与近10年相比,2021年海洋灾害直接经济损失和死亡失踪人口均低于平均值,分别为平均值的36%和62%。二是造成直接经济损失最重的灾种依然是风暴潮灾害,占总直接经济损失的80%,造成人员死亡失踪最多的是海浪灾害,占总死亡失踪人口的93%。三是灾害影响区域相对集中,浙江省和辽宁省受灾最为严重,两地直接经济损失占总直接经济损失的60%。
“2021年,中国沿海海平面较常年高84毫米,为1980年以来最高。”上述负责人介绍,1980年至2021年,中国沿海海平面上升速率为3.4毫米/年;1993年至2021年,沿海海平面上升速率为4.0毫米/年,高于同时段全球平均水平3.3毫米/年。
据介绍,全球海平面上升主要由气候变暖导致的海水增温膨胀、陆地冰川和极地冰盖融化等因素造成。全球海平面上升具有区域差异,西太平洋海平面上升速率相对较大,中国沿海位于该区域中。
“中国沿海海平面还与局地的区域水文气象要素变化等密切相关。此外,地面沉降也会造成局地海平面相对上升。”自然资源部相关负责人说。
我国采取了哪些措施应对海洋灾害?近年来,我国扎实推进自然灾害防治工程,在海洋灾害防御方面取得积极进展。一方面,实施海岸带保护修复工程,加强红树林等生态系统保护修复,充分发挥生态系统防潮御浪、固堤护岸等减灾功能,促进生态减灾协同增效,提升抵御风暴潮等海洋灾害的能力。发布海岸带保护修复工程系列标准,为规范实施海岸带保护修复工程提供科学指导。另一方面,统筹推进全国海洋灾害风险普查,制修订风险评估、调查评估等10余项技术规范;建设满足国家省市县四级应用的海洋灾害风险普查信息系统,支撑普查数据采集、质检、汇交、共享等工作;全国11个沿海省、自治区、直辖市调查类任务已基本完成,通过普查信息系统汇交数据6万余条,为普查工作顺利推进提供了数据支撑。
同时,强化海洋观测网业务化运行管理。一是推进国家海洋综合试验场建设,确立国家海洋综合试验场省部共建模式;自然资源部与山东省共建的国家海洋综合试验场(威海)投入业务运行,服务近30家单位,完成了50余项海上试验测试。二是新增8个岸基海洋观测站点,新布放各类浮潜标4套,开展我国首艘3000吨级海洋破冰调查船优化设计。三是国家全球海洋立体观测网运行平稳,2021年海洋站(点)实时观测数据传输到报率达98.7%,浮标数据到报率达93%,地方海洋观测资料入网站点数据的数值有效性超过95%。
此外,持续提升海洋预警报能力。一是重点解决海洋预报“卡脖子”问题,新一代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海洋数值预报系统投入运行,针对风暴潮、海啸、海浪等海洋灾害预警报的准确率和时效性均得到有效提升。二是推动全国海洋智能网格预报业务发展,印发《海洋智能网格预报业务“十四五”总体建设方案》,推动全国海洋预报业务精细化、智能化协同发展。三是加强海洋预警报产品准确性检验评估,明确风暴潮、海浪、潮汐等21种海洋预警报产品检验标准和要求,进一步提升预报产品质量和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