攀登,向着科学之巅(科技自立自强)
图①:科考队员在架设自动气象站。
新华社特约记者 索朗多吉摄
图②:珠峰登山大本营。
图③:科研人员在施放探空气球。
新华社记者 孙 非摄
核心阅读
今年5月,“巅峰使命2022——珠峰极高海拔地区综合科学考察研究”在西藏珠峰地区开展,这是第二次青藏科考启动以来,学科覆盖面最广、参加科考队员最多、采用的仪器设备最先进的综合性科考。此次珠峰科考取得了多项新纪录,首次突破8000米以上海拔高度,完成世界海拔最高自动气象站的架设,后续还将开展更多科研项目。
5月的珠穆朗玛峰格外热闹。
来自全国各地的科研人员、登山队员,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集聚在海拔5000多米的珠峰大本营——“巅峰使命2022——珠峰极高海拔地区综合科学考察研究”正在西藏珠峰地区开展,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研究队联合西藏登山队实施此次科考。
据介绍,本次科考组织了5支科考分队的16个科考小组270余名科考队员参加,是第二次青藏科考自2017年启动以来,学科覆盖面最广、参加科考队员最多、采用的仪器设备最先进的综合性科考。
探 索
60余年累计开展超过6次珠峰科考,设备逐渐升级
西风—季风协同作用、亚洲水塔变化、生态系统与生物多样性、人类活动变化、地球动力学勘测……本次珠峰科考涉及5项核心任务,均与珠峰区域独特的地理特征有关。“此次珠峰科考计划首次应用先进技术、方法和手段,协同考察研究珠峰地区六大圈层的垂直变化特征和相互作用机理,揭秘气候变暖背景下珠峰极高海拔区环境变化规律、温室气体浓度变化特征及生态系统碳汇功能、人类对极端环境的适应特征,实现地球系统科学研究的新突破,提出珠峰自然保护创新科学方案。”中国科学院院士、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研究队队长姚檀栋介绍。
探索珠峰,一直是青藏高原科学研究的重要任务。早在1959年,中国科学院和国家体育运动委员会组织了中国珠穆朗玛峰登山科学考察队。46名来自气象、地质、地貌、测量、水文、植物、动物等7个专业的科学工作者,在涉及珠穆朗玛峰东、北、西三面约7000平方千米、海拔2500米至6500米的区域内开展科学考察,填补了世界最高峰地区科考上的空白。
那时,仪器设备、观测手段都很落后。资料显示,当时的科学家们在大本营设立气象百叶箱、在中绒布冰川用简陋的仪器观察地形地貌、在冰面打孔观测冰川的流动速度……一张张历史图片,显示出艰苦的科考环境,也标志着中国科学家一步步填补在珠峰区域开展科考工作的空白。
这些年来,中国科学家在珠峰区域累计开展了超过6次科考活动。上世纪60年代,科学家们在珠峰地区建立了比较完整的地层剖面系统;1975年,科考队第一次认识了珠峰地区大气和环境的本底状况;2005年,科学家对珠峰的大气物理、大气化学、冰川及水文、生态与环境等问题进行了研究;2016年,科考队员对珠峰地区开展了气候环境和人文动态等综合科学考察……
60余年积淀,国家综合实力的提升和科技进步,支撑了科考装备升级。据介绍,无人机、无人船、探空气球和飞艇等,都已应用于此次科考。“珠峰科考实际上是第二次青藏科考的重要内容,我们已筹划多年。从科学角度来讲,青藏高原气候环境变化对世界其他地区而言,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姚檀栋说。
登 顶
首次突破8000米以上,架设世界海拔最高的自动气象站
顺利冲击世界之巅,并创下架设世界海拔最高气象站的纪录,是这次珠峰科考的“高光时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