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嘴鸥重生记
5月5日在盘锦市辽河口湿地南小河黑嘴鸥繁殖区拍摄的黑嘴鸥。 新华社记者杨青摄
每至5月,盘锦市林业和湿地保护服务中心主任李玉祥来南小河的次数就会增多,这里是黑嘴鸥的繁殖地,有着他深深的牵挂。
为了给黑嘴鸥一个温暖的家,盘锦市成千上万个“李玉祥”们倾心守护,用心经营,黑嘴鸥每年春天飞到这里,自由地觅食、嬉戏、休整、繁殖,数量从20世纪90年代的千余只增长到目前的上万只,它们在辽河口湿地获得了重生。
守护:给黑嘴鸥一个温暖的家
黑嘴鸥,一种被称为“湿地精灵”的中型水鸟,因多重因素影响数量稀少,被列入国际鸟类保护委员会世界濒危鸟类红皮书。
关于黑嘴鸥的“家”在哪儿一直是个谜。直到1990年,世界自然基金会(WWF)鸥类专家梅伟义博士到盘锦考察,确认辽河口湿地是黑嘴鸥的繁殖地后,关于黑嘴鸥“家”的秘密才一点点揭开。
1991年,大学毕业不久的李玉祥成为首批黑嘴鸥观测团队成员。那段日子,李玉祥终日与狂风、烈日、滩涂相伴,奔走在寻找、追逐黑嘴鸥踪迹的路上。
“黑嘴鸥是濒危物种,也是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保护研究意义重大。”李玉祥说,对黑嘴鸥的研究必须在繁殖地进行,它对繁殖环境要求十分苛刻,多在碱蓬草生长的湿地筑巢繁殖。
长期以来,由于筑堤造田,渔业捕捞等,湿地大量流失,黑嘴鸥种群数量逐年减少。20世纪90年代初,全球黑嘴鸥可观测到的数量仅有2000余只,盘锦是最大的繁殖地,种群数量也只有1200只左右,长此以往黑嘴鸥将面临灭绝的风险。
千余只黑嘴鸥何以为“家”?1991年,当地媒体人刘德天自发组织起黑嘴鸥动物保护协会,开始为保护黑嘴鸥四处奔走。2010年,一家企业准备在30万亩滩涂上开发海参养殖场,刘德天依靠盘锦市环保部门阻止了这一行为;为了让黑嘴鸥吃得好,保护协会组成专家团队技术攻关,孵化出黑嘴鸥的食物沙蚕苗。
为保护黑嘴鸥,盘锦市政府从1993年就专门安排410万元试验性地建设了人工繁殖岛,2004年成立南小河管理站,建设总面积为9100亩的繁殖区,逐步升级对黑嘴鸥的保护。
30多年来,呵护黑嘴鸥已成为盘锦广大市民的自觉行动,目前黑嘴鸥保护协会有4万多名会员,有的市民一直主动关注、救治受伤的黑嘴鸥;有的企业把自家办公室发展为黑嘴鸥环保教育基地;有的志愿者自发到滩涂清理海洋垃圾……
转折:不要让湿地成为“失地”
丹顶鹤和黑嘴鸥,哪个是盘锦市鸟,一直是老百姓茶余饭后的谈资。有人崇尚高贵,认为盘锦自古就是仙鹤之乡。有人偏爱纯洁,觉得全民守护的黑嘴鸥更惹人喜爱。也有人不服气,300余种鸟“落户”盘锦,哪一种不是掏心窝子换来的。“要我说,300多种,每种都是市鸟。”
闲谈背后,是这座城市的生态底气。
地处辽河、大辽河、大凌河三条河流入海口,拥有2165平方公里自然湿地、300余种珍稀鸟类,盘锦,被誉为“湿地之都”。但在一段时期,这里的湿地也曾面临“失地”风险。
“要大米还是要丹顶鹤,要海参还是要黑嘴鸥?”20世纪80、90年代,人们把苇田变成了稻田,把滩涂变成了养殖场,部分滩涂的残饵、残药、化肥和排泄废物接连成片,如同湿地发出的哀号,亟待救援。
2015年前后,盘锦陆续开始实施“退耕还湿”“退养还湿”工程,推动过程中为了保证养殖户的利益,盘锦市实施“一户一策”,对到期退出的养殖户补偿一定的转产费,对生活困难群体给予精准救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