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善创新链提升产业链(新气象新作为)

光山新闻网 采集侠 2022-06-23 08:50:07
浏览

完善创新链提升产业链(新气象新作为)

 

  俯瞰张江人工智能馆、张江人工智能岛。
  上海科创办供图

 

完善创新链提升产业链(新气象新作为)

 

  张江科学之门效果图。
  上海科创办供图

 

  张衡路、祖冲之路、牛顿路……徜徉在上海张江科学城一条条以中外科学家命名的路上,人们不觉遐思,全国那么多科技园,为什么张江能跻身科学城?

  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到张江科学城考察调研时强调,要增强科技创新的紧迫感和使命感,把科技创新摆到更加重要位置,踢好“临门一脚”,让科技创新在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新旧动能转换中发挥重大作用。

  张江科学城围绕科创积极探索制度创新,率先试点药品上市许可持有人制度、率先试点集成电路产业链保税监管……作为上海科创的“王牌”,张江汇聚2.2万余家企业、49.9万从业人员;我国每年上市的Ⅰ类新药,每3个就有1个来自张江;全球芯片设计10强有7家的区域总部、研发中心设在张江……

  

  开放共享,夯实创新根基

  入夜,张衡路,上海光源内灯火如昼,光源科学中心副主任刘波和几十位科研人员正抓紧调试软X射线自由电子激光装置的第二条放大器线。为了装置尽早对外开放,让更多科研人员早日“借光”出成果,即便遇到疫情封控,他们坚持住在实验室,调试工作一刻不停。

  多年来,全国571家单位3万多名科研人员借助上海光源的科研慧眼,探究物质的微观世界。每年十几篇的世界三大期刊论文借此诞生,每年国家科学十大进展,屡屡可见上海光源的助攻身影。

  “上海光源开工建设时,全球已有10多台第三代同步辐射光源,我们学习国外的经验攻关建设。现在调试的软X射线自由电子激光属于第四代光源,这一能区的同类装置目前世界上就三台,只有少量经验可借鉴,更多的是靠我们自己。”刘波属于加入上海光源较早的一批科研人员,从奠基打桩起,就参与建设。

  同步辐射装置一年的运维费用1亿多元,能产出多少科研成果?会不会成为少数科研单位的内部设备?面对质疑,科研人员壮志不改,潜心攻关一个个技术难题,不仅把上海光源建好,还以公开、科学、高效的管理,把上海光源用好。“上海光源有各学科、各类型的课题,紧急课题可以优先安排。”上海光源负责用户管理的李红红研究员说。

  上海光源在运行中培养了用户,也培养了一支500多人的科研攻关、技术发展和运维服务团队。在光源最忙碌的实验线站,每年只有20%的申请者能拿到机时,但不管来自哪所高校、科研院所的课题,线站科研人员都尽心尽力。有一次,一位教授的课题需要引一条几百米长的氢气管道到线站旁,现场做实验得到样品后,再到线站里观测。以前没碰过这样的需求,但线站科研人员反复试验管道走线方案,做足安全措施,确保了实验如期完成。

  基础性功能平台高水准的开放、共享,为张江科学城夯实了创新根基。

  协同创新,攻关核心技术

  2020年初,定量生物学国际顶尖科学家周如鸿结束了27年旅美科研生涯,回到母校浙江大学任教。一上任,他就接到了一项重任——到上海筹建一所新型研发机构。

  为了这个新机构,浙江大学派出了两个“双一流”学科的带头人——和周如鸿同行的还有浙大人工智能研究所所长吴飞。那一头,上海也是大手笔,2020年5月正式实施全国首个科技创新地方条例,为新型研发机构的发展放权松绑,在选人用人、职称评审、机构设置、科研立项、成果处置等方面赋予更大的自主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