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年轻人,用AI“温暖世界”
初雯雯(右一)和团队成员在观察灌木柳。
资料照片
红外摄像机拍摄的河狸照片。
资料照片
河狸在野外修水坝。
资料照片
近年来,以AI(人工智能)、云计算为代表的数字技术,逐步成为驱动实体产业和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技术创新成果通过科技普惠的形式,成为助力解决社会痛点、传递温暖的最佳途径。
日前,由腾讯公司与中国儿童中心联合主办的第二届腾讯Light·公益创新挑战赛进行了决赛路演。比赛中,许多年轻的团队展示了“温暖世界”的公益创意。
为河狸建“食堂”
外表憨态可掬的河狸,是一种水陆两栖哺乳动物。生活在中国的河狸叫做“蒙新河狸”,分布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阿勒泰地区,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2018年,中国蒙新河狸的种群数量仅有500只左右,存在濒临灭绝的风险。
也是在那一年,从北京林业大学毕业的“90后”姑娘初雯雯来到阿勒泰,从父亲手中接过了蒙新河狸保护工作的重任。为了保护好河狸,初雯雯和志愿者们成立了阿勒泰地区自然保护协会,为蒙新河狸建立系统化信息数据库,并设计体系化的保护方案。
蒙新河狸的生存离不开灌木,灌木既是河狸的主要食物来源,也是河狸等野生动物繁衍、生活和躲避天敌的“庇护所”。由于灌木植物并非经济作物,此前在阿勒泰种植数量很少。为此,初雯雯和协会成员发起了“河狸食堂”项目,在阿勒泰乌伦古河流域较大面积地修复灌木植被群落,种下了60多万棵灌木柳树苗。
种灌木柳绝非一锤子买卖。种在哪儿、种的效果如何都离不开科学研判。
团队成员介绍,在种树前后,需要对该区域的区域生境和生物多样性变化进行观测和分析——这片区域出现了哪些动物?频率高了还是低了?物种新增了还是流失了?阿勒泰地区自然保护协会成员王大鹏说,为了长期观察栖息地的生物多样性变化,团队在野外架设了500多台红外相机进行观测,一年观测的视频容量就达五六百太字节(T)。
一开始,团队不得不用人工识别的“笨办法”来记录视频中不同动物出现的频率。十几名研究生加上200多名线上志愿者,往往要耗费两三个月甚至半年的时间,才能完成卷帙浩繁的数据分析,准确率也难以保证。在北京林业大学科研团队的推荐下,团队成员借助腾讯云图像识别等AI技术,快速识别相机拍摄的动物种类。
“就像人脸识别一样,AI通过‘艰苦’的学习和理解后,也具备了‘鸟脸识别’‘豹脸识别’等功能。我们的工作效率一下就提起来了。”王大鹏说,在AI技术的帮助下,原本几个月的人工审核缩短到了两天,大大提升了河狸的保护效率。
在团队的努力下,短短几年间,阿勒泰蒙新河狸的种群数量从500只增加到620只左右,增幅达20%。不仅如此,基于野生动物栖息地的修复,当地的虎鼬、大白鹭等野生动物数量也在迅速增长。
“在生物多样性保护领域,AI的技术支撑让我们实现了突破。现在,我们已经可以自豪地把成果拿到联合国去讲了。”王大鹏说。2021年底,初雯雯登上了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缔约方大会第十五次会议(COP15)的开幕式,向世界讲述了中国青年保护河狸的故事。
拍张照片测黄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