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实现航天梦想打造“金牌发动机”(创新故事)
2022年7月1日,被誉为“中国航天固体动力事业摇篮”的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第四研究院,迎来建院60周年纪念日。
从点燃第一根手搓复合固体推进剂“药条”,到直径3.5米500吨世界最大推力整体式固体火箭发动机试车成功,从长征一号火箭第三级发动机助推东方红一号遨游太空,到首型全固体运载火箭长征十一号、首型固液捆绑火箭长征六号改等成功首飞……60年来,这支“航天动力”科研队伍,持续为航天梦打造“金牌发动机”。
1956年10月8日,国防部五院宣告成立,中国航天事业从此启航。不久,五院十室固体推进剂小组,在北京卢沟桥畔东山沟建起了一批简陋的实验室,开始了研制中国自己的固体导弹的艰难探索,这是四院的前身。
国外严加封锁,国内相关领域一片空白,探索之路困难重重。研究人员在“一定要为国家造出争气弹”的信念支撑下,四处奔波,把能够搜集到的资料翻了个底朝天,从“贴壁浇注”“星形内孔”等简单词语入手,逐步摸清固体推进剂的基本特性。1958年7月的一天,在人们期待的目光中,一根钢笔大小的固体推进剂药条被点燃,火光腾起、光芒耀眼,掌声、欢呼声瞬间响起……这根中国航天固体动力的“第一芯”,从此点亮了飞天之路。
从北京东山沟起步,60年中,这支队伍转战四川泸州江畔、内蒙古塞外戈壁、陕西秦岭深山、湖北谷城峡谷、陕西西安灞原……足迹遍布大半个中国。
“要从北京搬走的时候,组织上问我们还有没有什么要求,会尽量满足。当时呢,我们就提了一点,想去刚建成的人民大会堂看看。”92岁的中国科学院院士邢球痕记忆犹新。
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任务,是四院第一次承担国家重大工程任务。当时四院刚刚研制出了我国第一代实用型固体发动机——直径300毫米发动机,而发射东方红一号卫星的长征一号运载火箭第三级固体发动机直径要达到770毫米。那时四院刚刚从四川搬迁到内蒙古,还处于建设阶段,研制工作的基本条件还不完全具备,也没有多少研制实用型产品的经验。任务动员会上,时任四院副院长的航天科技专家杨南生动情地说:“我们能承担国家这样重要的任务是十分光荣的,也是十分艰巨的,我们要敢于面对前所未有的挑战。”
失败、摸索,再失败、再摸索……杨南生带领技术人员攻克了一系列技术难关,之后19次试车均获成功。1970年4月24日,第三级固体发动机最后的有力一推,将东方红一号卫星准确送入预定轨道,东方红乐曲响彻寰宇,开启了中国的太空时代。
此后,从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到返回式卫星,从系列通信卫星到气象卫星,四院提供的主发动机、远地点发动机和返回变轨制动发动机及其改进型,数十次用于卫星发射,保持了世界少有的100%的成功率,被誉为“金牌发动机”。
在起飞时能把航天员迅速带离危险区的火箭逃逸塔,作用重要、性能特殊、技术复杂,世界上只有个别国家掌握了这项技术。我国载人航天工程起步之时,四院研究团队承担了逃逸救生系统的研制任务。1995年4月19日,逃逸系统10台发动机中外形最大、结构最复杂、研制难度最大的主逃逸发动机,进行首次热试车点火。然而点火还不到1秒钟,高燃速火焰瞬间就将前置喷管弯管部分全部烧穿,试车台一片火海。多少人不眠不休的成果,顷刻间付之东流。研究团队擦干眼泪连夜召开故障分析会,成立10多个技术攻关小组,不舍昼夜地进行关键技术攻关。1998年10月19日,4种型号10台发动机均按指令通过神舟飞船应急救生系统试验考核。20年来,四院研制的火箭逃逸救生系统,参加了从神舟一号到神舟十四号的全部发射任务,被誉为航天员的“生命之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