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技术托起“舌尖上的幸福”(2)
在温室顶部,有一排长长的双结中空水槽,能够巧妙地将屋面的雨水和冷凝水一起进行收集和排放,排水能力比常规的天沟提高了20%,由此大大减少了温室内因滴露产生的病虫害。
此外,总计15000平方米的温室工场全部启用智能化物联网环境控制系统和生态运营管理系统,能够实时监测、收集、记录温室环境参数,并根据种植管理人员的设定,自动动态控制温室环控设备,精准控制温室温度,提高温室作物产量和品质。
“这套系统的运用,大大减轻了种植人员的工作负担,整体工作效率提升了20%,满足了现代化种植与精细化种植的需要,经济效益显著增加。”魏灵玲说。
除了在温室内进行智能化调控,温室工场还致力于提供植物生长的“定制化方案”。以番茄种植为例,温室工场采用大跨度高密栽培技术,空间利用率高,辅之以水肥一体化和精准灌溉技术,在综合省水40%、水肥循环利用率达90%的基础上,可以大大提高产量。
温室工场里还有专人负责定期对农作物的营养液与作物组织进行取样,并通过专业机构的监测分析报告,不断调整用肥策略,做到精准用肥、节约用肥与安全用肥,提升农产品品质。
近年来,包括温室工场在内的多项设施农业在各地应用推广。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加快发展设施农业。因地制宜发展塑料大棚、日光温室、连栋温室等设施。集中建设育苗工厂化设施。鼓励发展工厂化集约养殖、立体生态养殖等新型养殖设施。推动水肥一体化、饲喂自动化、环境控制智能化等设施装备技术研发应用。”
“设施农业不受外界环境影响,能够进行全季节的农业生产,满足人们对多种不耐贮运新鲜动植物农产品的需求。”中国工程院院士、沈阳农业大学教授李天来说,以蔬菜生产为例,上世纪80年代以前,我国北方冬淡季以白菜、萝卜、马铃薯等耐贮蔬菜为主,南方夏淡季以叶菜为主,蔬菜市场的供应种类较少。随着设施农业技术的不断进步,蔬菜供应得到显著改善。
目前,我国设施蔬菜(含设施食用菌)生产面积近3500万亩,年产量2.65亿吨,占总生产量的1/3,基本实现了蔬菜和食用菌的充足供应。再比如樱桃、草莓、桃、李、杏、葡萄等瓜果不耐贮运,通过设施栽培,有效延长了供应期。目前设施水果和西甜瓜年产量近0.5亿吨,满足了不耐贮运瓜果的市场供应,丰富了百姓的“果盘子”。
传统创新
“老味道”走出新路子
一声叫卖,十里客来。广东省广州市增城区的正果老街是食客品尝正果传统小吃的好去处,这里有酥脆的蛋散、咸水角,有特色的鲮鱼面、网油卷,还有正果美食协会会长陈冠忠的忠记云濑。
一层轻薄光滑的面皮紧紧裹住饱满的肉馅,面皮在开口处捏成鱼尾状,肉馅鲜嫩的颜色透过面皮散发出诱人的光泽,拌上爽滑劲道的濑粉,令人食指大动。在正果,不论早晚,饿时吃上一碗热气腾腾的云濑,总能让人感到心满意足。
作为地方传统名小吃,售卖云吞和濑粉的店比比皆是。为何忠记云濑如此吸引人呢?陈冠忠笑着告诉我们,除了对食材方面有较高的要求,离不开他对传统技艺的不断钻研和努力创新。
就拿手工濑粉的制作来说,濑粉的传统制作工艺十分繁琐,为了改良工艺,陈冠忠前后历时两年进行钻研,“有时半夜三更想出了新点子,就立刻起床尝试改良,等做好的时候,都已经天亮了。”在综合多地制作方法后,陈冠忠终于改良成功,仅需一小时左右便完成制作全过程,而且成品品质和传统品质十分接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