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弹元勋”王淦昌:爱科普也爱诗歌(2)

光山新闻网 采集侠 2022-07-22 09:14:07
浏览

尤其是该展览在香港举办时,大亚湾核电站正在筹建中,香港市民受到此前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故的影响,对大亚湾核电站的建设十分紧张。为了消除民众恐慌心理,专家组和展览团编印、散发了大量的核电科普资料,举行了多场报告会、专家座谈会和科普讲座,很大程度上缓和了当时的反核情绪。

在科普工作中,王淦昌格外重视对下一代的培养。他曾亲自动笔,撰写了科普读物《大科学家讲的小故事》系列丛书中的一册——《无尽的追问》,笔触亲切、朴实,将科普故事讲述得生动有趣、娓娓道来,引导青少年热爱科学、学习科学。为了支持青少年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王淦昌将自己因发现反西格玛负超子获得的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奖金全部捐献给了原子能所下属的小学和中学。1986年,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成立“王淦昌基础教育奖励基金会”,王淦昌又捐了4万元。甚至在弥留之际,王淦昌都不忘嘱咐子女将10万元赠与支塘中学作为奖学金。在他去世后,家人整理遗物时发现,王淦昌还悄悄资助过多个贫困学子求学,而这些他从未对旁人讲起。

鲜为人知的边塞诗人

关于王淦昌的科学故事如今大家已耳熟能详,但鲜有人知的是王淦昌还曾写过不少诗歌。根据王淦昌家乡的苏州市档案馆记载,至今仍有人收藏有王淦昌所写的诗文。其中令人印象深刻的是王淦昌于1963年所作的两首诗歌《从军行》和《草原礼赞》。

1963年正是王淦昌离开北京,来到位于青海草原的核试验基地的年份。在《从军行》的题记中,王淦昌曾写道:“余初来草原时,心情充满矛盾。” 对家人特别是长期任劳任怨、无条件支持他的妻子吴月琴的愧疚和思念时常萦绕着他。但一旦投入到工作中,所有的儿女情长都会被暂时抛诸脑后。王淦昌迅速适应了茫茫草原上“战斗”般的生活,于是他仿照王昌龄的《从军行》,写下了“一战生擒吐谷浑”“不捧朝阳终不还”的豪迈诗句。

到1963年底,王淦昌已经来到草原10月有余,此时的他对草原生活有了更深的感触。在1963年12月所作的《草原礼赞》中,王淦昌笔触细腻地记录了他辞京西行这10个多月的心理变化。在诗的前面,他写道:“余于六三年初春辞京西行,迄今已历十月,十个月中,草原之变化极为迅速,个人之感受亦甚为深刻。”

在初到草原时,王淦昌“漏转更深未成眠,初来日夜盼东还。”茫茫草原不仅自然条件艰苦,更重要的是远离家乡、亲人,使得王淦昌在精神上倍感孤寂,他深深牵挂着远在北京的家人,以至于“日间工作神恍惚,身在滩头心在京。”但正如他在诗前所写的那样,短短数月的生活迅速改变了他的情绪,很快他就将对家人的思念转化为了工作的激情。笔下的诗句愈加豪情万丈,“起重机下声鼎沸,碎石机中响雷鸣。昨日郊游黄花地,今夜灯火若繁星。”

在这期间,王淦昌还感受到了祖国各地对于奋战在青海草原的他们的热情支援:“燕都尚恐边疆苦,万方珍馐送边城。申江美馔建瓯茶,吐番葡萄哈密瓜。佳节‘七一’香菌酒,醉卧滩头看日华。”上海的珍馐美味、福建建瓯的茶叶、大名鼎鼎的吐鲁番葡萄和哈密瓜都被送到了王淦昌和同事们的身边,甚至还有美酒相伴。在王淦昌的笔下,本是艰苦荒凉的塞外生活一时充满了壮美、浪漫的色彩。在诗的最后,王淦昌写下:“展望明年此时日,一轮红日照金城。”毫无疑问,这轮红日就是我国第一颗原子弹。而结果也正如他所期盼的那样,在此诗写就不到一年后,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王淦昌用行动践行了他许下的铮铮誓言。


(责编:赵竹青、陈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