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生态环保督察既指出“病症”,也开了“药方”

光山新闻网 采集侠 2022-07-24 09:56:08
浏览

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党和国家重大的体制创新和重大的改革举措,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重大原创性成果和制度性保障。党的十八大以来,督察制度从无到有,不断向纵深推进,取得“中央肯定、百姓点赞、各方支持、解决问题”的显著成效,实现了很好的政治、经济、环境和社会效果,为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作出了重要贡献。

针对中央生态环保督察的相关经验与成效,本报记者专访了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总工程师万军。

记者:中央生态环保督察带来的最大改变是什么?

万军:一是通过督察推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更加深入人心,“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成为全党全社会的高度共识,各地党委政府对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视程度显著提高,全社会的生态环保意识明显增强。

二是成为夯实生态环境保护“党政同责”“一岗双责”的硬招实招。不少地方反映,“督察是猛击一掌”“既指出病症,也开了药方”。据了解,各省普遍成立由党政主要负责同志担任组长的督察领导小组或整改领导小组,有的还牵头负责整改任务最重的问题,省级党委常委会、政府常务会议多次研究部署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督察有力地推动了各级党委政府坚决扛起生态文明建设的政治责任,加快推进现代环境治理体系建设。

三是督察坚持严的基调和问题导向,解决了一大批突出生态环境问题。比如,各方普遍关注的长江岸线保护、湖南洞庭湖下塞湖非法矮围整治等问题,得到地方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坚决采取有力措施,解决成效也得到人民群众的称赞。

四是有效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例如,上海杨浦滨江曾经是占据“一线江景”的传统“工业锈带”,现改造成为以公园绿地为主的生活岸线、生态岸线、景观岸线,实现向“生活秀带”的华丽转身。再如,浙江借助督察契机有序推进特色行业整治和转型升级,改造提升杭州富阳造纸、宁波慈溪橡胶、台州温岭造船、绍兴柯桥印染、金华兰溪纺织等一批产业特色片区。各地进一步提高思想认识,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努力实现经济效益、环境效益、社会效益多赢。

记者:中央生态环保督察解决了哪些多年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老大难”问题?

万军:长期以来,不少地方遗留了很多突出环境问题,问题复杂,解决难度大,督察着力啃“硬骨头”、消除“老大难”。例如,广东练江污染问题由来已久,黑臭20多年,很多人一度认为已经无法治理。督察唤醒了大家整治练江的责任意识和决心,过去不敢想、不敢做、做不了的事情,在短时间内取得重大突破。广东积极创新治理模式,推进流域综合整治,地市切实负起主体责任,拆违、控源、截污、清淤、修复集中发力,推动环境基础设施建设走上快车道。经过不懈努力,练江实现水质从普遍性黑臭到国考断面提升至IV类的重大转折性变化,2021年练江干流综合污染指数同比下降40.3%,实现从“墨汁河”到“生态河”的蝶变。

这类典型案例还有很多,督察有效推动了北京新凤河干涸黑臭、辽宁沈阳市祝家污泥大量堆存恶臭扰民、宁夏贺兰山无序开采等一大批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生态环境问题得以解决,整改成效明显。

记者:在推动地方党委政府落实生态环境保护责任方面,中央生态环保督察有哪些硬招实招?

万军:这方面的办法很多,令我印象深刻的硬招实招,一是以“文字+图片+视频”的方式公开曝光典型案例,中央主要媒体和社会媒体广泛深入报道,持续传导压力,充分发挥了警示震慑作用;二是严肃精准有效问责,对督察发现的重要生态环境问题及相关人员失职失责情况,督察组梳理形成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问题清单和案卷,并按程序移交被督察对象,倒逼责任落实、问题解决。例如,2021年第二轮第三批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进驻云南,公开曝光昆明长腰山区域被房地产开发项目蚕食、部分项目侵占滇池保护区等问题。此后,当地深化认识、坚决整改,目前长腰山滇池一、二级保护区内的违规建筑已被全面拆除,林草植被得以重建,复绿面积达94万平方米。通过典型案例公开曝光,该问题不仅对云南,对全国其他地方的领导干部也是强烈警醒,一些地方加大对滇池类似问题的惩处和整改力度。可以说,通过督察,各地区各部门的生态环境保护主体责任和第一责任人责任进一步压实,“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制度得以推动落实,“大环保”工作格局加快构建。

记者:两轮督察下来,对于部分地方的“一刀切”问题,整改效果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