谱写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青海篇章(2)

光山新闻网 采集侠 2022-08-08 09:10:07
浏览

  青海省西宁市湟中区加牙村加牙藏族织毯技艺传习所里,杨永良面前的织架上,一张定制毯即将完工。藏毯上红色的牡丹花栩栩如生,十几位学生在他身后站成一圈,仔细询问编织手法。

  在青藏高原,编织藏毯已有千年历史。2006年,加牙藏族织毯技艺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杨永良被评为代表性传承人。

  只有不断与时俱进、守正创新,传统技艺才能始终保持旺盛生命力。大胆的配色、各式的规格、多样的用途……这几年,杨永良没少在创新上下功夫。

  在杨永良担任技术顾问的青海圣源地毯集团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内一块块精美的藏毯挂满展示墙。“‘星空毯’可以随音乐闪烁,工艺挂毯光泽透亮堪比油画。”公司负责人薛婷介绍,公司年产值达4000多万元,产品销往40多个国家和地区。

  在青海,花儿、河湟皮影戏等88个国家级非遗项目、238个省级非遗项目实现了传承与发展。古老非遗焕发出新气象。

  守正创新,制度先行。近年来,当地出台《青海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条例》等文件,为利用非遗资源开发特色文化产品和服务、引导扶持生产性示范基地建设等提供了制度保障。

  传承发展,人是根本。青海持续实施“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研修培训计划”,开展非遗保护工作队伍培训,不断提升传承人的实践水平和传承能力。

  找准定位,融入大局。目前,青海已设立33个非遗就业工坊、5个国家级和7个省级非遗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27个省级非遗传承基地,以产业融合助推非遗保护。

  如今,丰富多样、富有高原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正被越来越多的人熟知,在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助力经济社会不断发展。

  

  旅游红红火火  助力乡村振兴

  本报记者  王  梅

  一大早,卓扎滩村人头攒动,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颜章东正在主持年中分红大会。“加上这次,我们村集体经济累计分红达436万元!”颜章东和村民们都喜不自禁。

  分红的钱从哪里来?来自发展乡村旅游。卓扎滩村位于青海省海东市互助土族自治县威远镇,依山傍水,旅游资源丰富。2018年,村里整合110亩河滩地等,成立卓扎滩生态文化旅游投资发展有限公司,开展生态采摘、民俗体验等。威远镇党组织适时引领,成立卓扎滩村股份经济合作社,村民参股投入资金。

  颜章东介绍,截至去年底,景区门票收入累计达3573万元,村民年人均收入提高到了2.1万元。

  “我在景区摆摊出租土族服饰、拍照,一年纯收入2万元。”曾经的建档立卡贫困户马世禄摘了贫困帽,日子越过越好。乡村旅游让村里近1/3的劳动力实现了家门口就业。

  “我们打算以卓扎滩为核心,带动周边4个村,用3年时间建成田园综合体,不断壮大村集体经济,增加村民收入。”威远镇党委书记费海章信心满满。

  互助县探索“景区+合作社+农户”模式,支持休闲观光农业等项目。“乡村旅游已成为农村发展、农业转型、农民致富的重要渠道,成为互助县新的经济增长点。”互助县县长王国栋说。

  青海省文化和旅游厅统计数据显示,目前全省共创建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8个、示范点15家,有全国特色景观旅游名镇、名村10个,培育乡村旅游点2325个。去年,青海省乡村旅游收入达到31.2亿元,带动10万人就业,成为高原大地乡村振兴的重要引擎。

  

  呵护三江源头  水质持续向好

  本报记者  王  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