厚植农业产业发展沃土把“好丰景”印在农民的笑脸上
人民网记者在田间采访乡村振兴产业发展近况。人民网 焦磊摄
在历史的长河中,十年的时间如白驹过隙;在历史的卷轴中,十年的跨度又足以展开一幅绚烂的图景。
党的十八大以来,农业农村经济稳中向好、稳中向新,成为整个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的“稳压器”,“千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定海针”。我国乡村产业不断发展壮大,各类新产业、新业态快速发展,亿万农民因产业兴旺鼓起了“钱袋子”,千万乡村也因产业走上了“致富路”。
“三农”向好,全局主动。在党的二十大召开前夕,为聚焦新时代十年来“三农”领域,特别是乡村振兴的发展成就,人民网启动了“我和我的新时代”乡村振兴采访调研。作为乡村振兴的“主心骨”,产业振兴是采访调研的重点,一路走来在希望的田野上生机涌动,在广袤的乡土大地上农业发展大有可为。
“千县千面千产”: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
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突出特色,是我国乡村产业发展的实际情况。
因地制宜是发展特色产业的“脑”,思路决定出路。在河北张家口的坝上草原,这里海拔1400多米,位于京津冀涵养水源带上,全年一级空气质量天数占比在95%以上,水土滋润,较为适合畜牧业、牧草种植业及乳业发展。利用区位及资源优势,县域农业经济将产业链向上下游延伸拓展,打造了乳业全链条产业格局。
人民网在察北区的一家燕麦草种植基地采访。人民网 焦磊摄
“牧草种植业作为当地乳业全产业链的起点,形成了订单种植的新产业模式,拉动了当地经济发展。”察北管理区党工委书记薛美华告诉人民网记者,目前订单模式总计带动冀、蒙、甘、晋等地区种植饲草20多万亩,已经成为了规模化、区域性产业。
农业农村部表示,过去十年来,我国依托乡村特色资源,因地制宜发展特色鲜明的乡土产业,创响了一批乡字号、土字号品牌。累计创建140个优势特色产业集群、250个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1300多个农业产业强镇、3600多个“一村一品”示范村镇,打造了一批乡土特色鲜明、主导产业突出、质量效益较高的乡村产业发展高地。
拓展产业链条是发展特色产业的“手”,延链、强链聚指成拳。初级农产品价值有限,需要打造农创品牌效应,促进提升产业链的附加价值。
在黑龙江克东县,人口较少,土地肥沃,人均耕地面积较高。在农村,家家户户门前都有不小的院子,但长期以来县里外出打工的人多,农村出现了不少荒废的院落,利用率偏低。
结合当地村民居住环境特点,克东县鼓励村民按照自己的意愿,规划庭院大力发展特色蔬果种植和畜禽养殖,把自家小院的一亩三分地建设成“致富园”,形成了“小庭院”撬动“大经济”的特色产业发展现状。
克东县利用当地村民居住环境特点,大力发展庭院经济,一家农户在小院里饲养的牛。人民网 焦磊摄
“对于脱贫户、监测户,利用自家闲置庭院,种植、养殖一定经济作物的,我们都给予补贴。”克东县乡村振兴局局长孙权对记者说,县里今年计划投入660万元,用于发展小院经济奖补,目前全县参与庭院种植的户数达0.98万户,庭院养殖达1.3万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