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中国空间站建造母港文昌航天发射场:航天圆梦正当时

光山新闻网 采集侠 2022-11-24 09:47:06
浏览

“5、4、3、2、1!点火!”

2022年10月31日,文昌航天发射场,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托举梦天实验舱一飞冲天。3天后,梦天实验舱顺利转位,中国空间站“T”字基本构型在轨组装完成。中华民族流传千年的“天宫”梦想,从神话一步步变成现实。

建造空间站、建成国家太空实验室,是实现我国载人航天工程“三步走”战略的重要目标,是建设科技强国、航天强国的重要引领性工程。从天和核心舱飞向苍穹那一刻起,不到2年时间,文昌发射场顺利将空间站3个舱段与4艘天舟飞船送入太空,为中国空间站的建造作出重要贡献。文昌航天发射场,因此被称为“中国空间站建造母港”。

神舟十五号载人飞行任务实施在即,值此之际,让我们跟随记者的脚步,一同探寻文昌航天人建造“太空家园”的幕后故事。

“一定要让中国空间站早日建成”

海水拍打着礁石,卷起浪花朵朵。

海南岛东部,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坐落于此。2021年4月,廖国瑞和同事们迎来一个重要的历史时刻——空间站天和核心舱将从这里发射升空。

发射前,身为01指挥员的廖国瑞异常忙碌。这次发射任务,他需要统筹调动20多个分系统共计200多个岗位,精准发出近千条指令,容不得半点疏忽失误。

作为空间站首个发射舱段,天和核心舱将作为空间站的管理和控制中心,成为航天员在“太空家园”工作和生活频率最高的地方。这次任务,是廖国瑞作为01指挥员的“首秀”,也是中国载人航天“三步走”战略第三步的“首秀”。

1992年9月21日,党中央确立中国载人航天“三步走”发展战略。

——第一步,发射载人飞船,建成初步配套的试验性载人飞船工程,开展空间应用实验;

——第二步,突破航天员出舱活动技术、空间飞行器交会对接技术,发射空间实验室,解决有一定规模的、短期有人照料的空间应用问题;

——第三步,建造空间站,解决有较大规模的、长期有人照料的空间应用问题。

为了完成这个远大目标,一代代中华儿女仰望星空,将个人梦想融进祖国的航天事业。如今,这“三步走”发展战略的关键一环,牵系于廖国瑞和同事们手中。

此次任务是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的第二次发射,发射的又是空间站核心舱。任务特殊,意义重大。文昌航天人感到巨大的压力。

夜色中,一间间办公室和机房被通明的灯火点亮。那段时间,发射场的工作人员连续奋战、坚守岗位。“没有人叫苦叫累,大家都怀着一个共同信念:一定要让中国空间站早日建成!”廖国瑞说。

历史将铭记这一天。

2021年4月29日,椰林掩映中,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静静矗立于发射塔架,等待着那个激动人心的时刻到来。

在廖国瑞清晰的口令声中,火箭托载着空间站天和核心舱飞向太空,中国空间站在轨组装建造从此正式拉开大幕。

2021年5月29日,天舟二号货运飞船在文昌发射场点火升空。不久,中国航天员进入天和核心舱,首次进驻中国人自己的“太空家园”。

在这片美丽的海滨,在文昌航天人的合力托举下,中国人的“天宫”梦想一步步变成现实——

2022年7月24日,问天实验舱一飞冲天,中国空间站建设迈出重要一步;10月31日,梦天实验舱成功发射;11月3日,梦天实验舱在轨完成与天和核心舱、问天实验舱组合体的组装,形成“T”字基本构型。

在一代代航天人的接续奋斗、砥砺前行中,建成国家太空实验室、全面实现“三步走”战略的历史时刻,如今已近在眼前。

质量就是生命,质量就是胜算

在文昌发射场,从总装测试厂房到发射塔架,有一段直线距离约3公里的转运轨道。轨道一侧,“严肃认真、周到细致、稳妥可靠、万无一失”16个红色大字格外鲜艳。火箭垂直转运时,每当行进到“稳”字旁边,发射场的工作人员都会为其拍下一张“合影”,寓意着“发射任务稳了!”

短短16个字,见证了一枚枚火箭飞向太空、筑梦“天宫”的脚步,也蕴含着文昌航天人圆满完成空间站建造任务的制胜密码。

2022年,是控制系统指挥员尹景波印象深刻的一年。

8月盛夏,骄阳似火。文昌发射场的航天人刚刚完成问天实验舱任务,就马不停蹄地投入到梦天实验舱任务准备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