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文创打开新空间(解码·博物馆文创产品开发)
从杯子、本子、钥匙扣,到考古盲盒、数字藏品、原创动漫、舞台演出等衍生形态……近年来,博物馆等文化文物单位依托馆藏资源开发各种文化创意产品,在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同时,满足着人们高品质的文化消费需求。与此同时,博物馆文创产品开发也面临着如何避免同质化等挑战。
如何进一步推动博物馆文创产品提质升级?本报记者对话3位文博领域的专家学者、从业人员,共同探讨博物馆文创产品发展趋势。
对话人:
吴 明(中国博物馆协会文创产品专业委员会秘书长)
胡 钰(清华大学文化创意发展研究院院长、教授)
宋 华(河南博物院文创办主任)
现 象
品类丰富,从实物用品向文化服务拓展
记者:近年来由文物衍生出的文创产品越来越多,受到人们特别是年轻人的青睐。如何看待博物馆文创热?
吴明:博物馆文创热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人们在精神层面上有了更高的需求。年轻人更容易接受新事物,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满怀探索的热情,所以依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设计开发出的文创产品,更容易受到年轻人的青睐。
频频“出圈”的博物馆文创,体现了文化元素、市场需求和时尚潮流的结合。以考古盲盒为例,这几年考古文化备受关注,海昏侯国遗址、三星堆遗址等考古现场在各种社交平台上吸引着人们的目光。对于文创推广来说,博物馆不妨主动利用社交媒体进行传播,发挥其最大作用。
宋华:随着《我在故宫修文物》《国家宝藏》等节目播出,博物馆通过捕捉年轻消费群体喜欢的符号、文化、语言,找到了全新的“打开方式”。比如河南博物院的考古盲盒,就是遵循新的研发思路,融合解谜、游戏属性的沉浸式产品,2021年作为精品文创入选《全国博物馆文化创意产品目录汇编》。一个个文创爆款的诞生,一方面体现中国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历史积淀,为发展文化产业提供了源源不断的资源;另一方面,今天的年轻人是信息时代的原住民,他们的消费需求更加集中在情绪和精神层面,选择产品时会考虑品牌的社会价值、文化和历史认同。
趋 势
立足文化内涵,与数字技术深度融合
记者:博物馆开发文创产品,应用了哪些新设计、新技术、新材料等,呈现怎样的发展趋势?
胡钰:当代文创理念有3个突出视角:创意视角、科技视角、生活视角。博物馆文创已经成为博物馆建设中的有机组成部分。从趋势上看,设计愈发个性化、生活化,文物作为设计元素而不是复制整体,既能体现文物的特质,又与日常生活需要结合。
新科技特别是数字技术的运用,无疑是当代博物馆文创发展中极具显示度和内生力的趋势。可以说,没有新科技的博物馆文创是边缘化的、缺乏生命力的。在推动科技运用时,可以打造文物的数字形态,形成文物的数字空间,推动文物的数字互动,各种沉浸式、互动式的数字博物馆建设带来了全新的博物馆发展机遇。
吴明:博物馆文创是博物馆最有活力的部分之一,科技+文创是博物馆文创发展的一个新途径。元宇宙等技术之于博物馆文创已不仅停留在概念上,上海博物馆“海上博物”数字藏品平台及“上博链”技术已上线;陕西历史博物馆也在开发基于区块链技术的博物馆文创,这些都展现出博物馆文创发展的趋势,即在坚守传统文创产品研发的基础上,积极拥抱新技术。与此同时也要坚守初心,科技只是手段,不能因为炫技而忽视了文化内涵的发掘,忽略文化传承的使命和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