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短板强弱项建设完整社区(观象台)

光山新闻网 采集侠 2022-12-21 06:04:07
浏览

  聚焦为民、便民、安民服务,补齐短板建设完整社区,对于服务居民日常生活、完善城市功能结构具有重要意义

  

  前不久,笔者到北京的一个社区采访,70多岁的老住户孙女士原本决定搬家,却又留了下来。拉着笔者逛了一圈,她道出缘由:“原本坑洼的道路、斑驳的墙壁被翻整一新,社区食堂饭菜实惠,老年会客厅活动丰富,新引进的物业维修保洁都挺尽责,将社区打理得井井有条。”住得方便舒心,还有几十年的老街坊,她当然舍不得走。

  在上海,一些社区打造“24小时不打烊服务区”,口罩机、共享打印机等一应俱全;在南京,通过“街坊”小程序,市民能在线选购商品、使用报事报修等功能……越来越多的社区加快补齐服务设施短板,积极改善人居环境。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社区是党和政府联系、服务居民群众的“最后一公里”,要健全社区管理和服务体制,整合各种资源,增强社区公共服务能力。近期,住建部、民政部联合印发《关于开展完整社区建设试点工作的通知》,提出重点围绕完善社区服务设施、打造宜居生活环境、推进智能化服务、健全社区治理机制四个方面,打造一批安全健康、设施完善、管理有序的完整社区样板,这对于服务居民日常生活、完善城市功能结构具有重要意义。

  从服务居民日常生活看,据研究,我国城市居民平均约75%的时间在居住社区中度过,到2035年我国有约70%的人口生活在居住社区。尤其是老年人和儿童在社区的时间最长、使用设施最频繁,但他们的步行能力有限。建设完整社区,让居民步行5至10分钟就能到达幼儿园、老年服务站、菜市场等社区公共服务设施,能够极大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从完善城市功能结构看,城市是一个有机生命体,但传统规划将不少城市分割成了功能单一、相互分离的居住区、工业区等,造成了出行难等“城市病”问题。建设完整社区,可以通过构建规模适宜、功能完善的基本单元,构建“建筑—小区—社区—城区”的城市结构,便于打造宜居、韧性、智慧城市。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资源、服务、管理向社区转移,为居民提供了更精细的服务。2018年至2021年,全国设市城市新建居住区达标配建养老服务设施的比例由31.2%提高至61.6%;2019年至2021年,全国累计开工改造了城镇老旧小区11.5万个,在各地改造过程中,共增设养老等各类社区服务设施3万多个。

  但也要看到,当前社区仍然存在规模不合理、设施不完善、公共活动空间不足、物业管理覆盖面不高、管理机制不健全等突出短板,与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还有差距。为了指导各地统筹推进完整居住社区建设工作,住建部结合60多个城市、超过200个老旧小区调研情况,编制了《完整居住社区建设指南》。当前,各地正按照指南,结合城镇老旧小区、老旧街区、城中村改造等工作,积极提升完整社区覆盖率。

  需要注意的是,不同社区的区位、规模、人口构成等特征并不相同,完整社区建设要避免“千区一面”,不能追求形式上的大而全,应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根据社区居民的年龄构成与人群诉求,因地制宜布置功能与设施。比如,新建社区可以建设多功能运动场地,而既有老旧小区可能只能通过改造绿地、空地等闲置空间增加公共活动场地。

  着力群众关切的“一老一幼”设施建设,聚焦为民、便民、安民服务,补短板、强弱项建设完整社区,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会有更多社区做到居民有需求、社区有服务,让社区生活更方便、更舒心、更美好。


  《 人民日报 》( 2022年12月21日 18 版)

(责编:杨光宇、袁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