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更多粮田建成良田(话说新农村)
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坚持数量与质量并重、建设与管护并重,高质量建设高标准农田,我们一定能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通渠清淤、挖槽砌砖,江西省安福县的高标准农田施工现场,一派火热场景。“趁着冬闲,我们调集上千人、200多台套机械,计划完成5.7万亩建设任务。‘饭碗田’质量更高了,来年粮食丰收底气足足的。”县农业农村局农田建设股股长朱涛说。
耕地提质量,丰收添保障。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逐步把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放眼广袤田野,从通水修堰到平地扩路,各地铆足干劲,倒排工期,不断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到今年底,全国将累计建成10亿亩高标准农田,稳定保障粮食产能在1万亿斤以上,越来越多的“巴掌田”“望天田”变为“大格田”“丰产田”。
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完善的农田基础设施,灌排有保障,农机进得来,土壤肥力足,增强了农业防灾减灾能力,大幅提升了生产效率。数据显示,高标准农田建成后,亩均粮食产能一般增加10%—20%,亩均节本增效约500元。可以说,无论是端稳百姓饭碗,还是鼓起粮农钱袋,都需要持续发力,把更多粮田建成良田,牢牢夯实大国粮仓根基。
让高标准农田真正“高”起来,要坚持数量与质量并重。建设高标准农田是一项系统工程,涵盖了田、土、水、路、林、电等诸多要素。如今的农机“块头”越来越大,机耕道的宽度和承载力要跟得上。有收无收在于水,通水通电才能把灌溉水引到田间地头……可见,只有统筹推进,高标准农田才能真正建一块、成一块。相关部门要聚焦影响耕地质量的关键环节,补短板、锻长板,地块整治、沟渠配套、路网完善、林网建设要同步进行。当前,要抓住冬修水利有利时机,协同推进大中型灌区建设改造和高标准农田建设,不断完善衔接工程和配套工程,让水网、田网、路网相连相通。
建好高标准农田,精准施策是关键。从东北黑土地到华北大粮仓,从西南山地到江南水乡,耕地类型、土壤条件、农业生产方式各不相同,建设高标准农田要因地制宜,对症开方。黑土地是“耕地中的大熊猫”,综合采取保持水土、秸秆覆盖、测土配方施肥等举措,才能有效提升黑土地质量。治理盐碱地是保护耕地的重要课题,相关地区可通过推广耐盐碱品种、改良土壤、工程改造等,不断提升盐碱地利用水平。此外,华北地下水超采区、西北干旱区、南方坡耕地等地区,同样需要依据现实问题,加强攻关,开展试验,探索出可行的建设治理模式。
“三分建、七分管”。建好更要管好,才能让高标准农田持续发挥效益。各地已经摸索出设立“田长制”、管护员,完善考核监督等一系列行之有效的管护机制。接下来,要进一步探索经营主体自管、专业机构托管等模式,调动社会化服务组织、专业合作社等多方力量共同参与。
眼下,冬小麦正安稳越冬,油菜蓄势生长,广袤良田又在孕育新的丰收希望。坚持藏粮于地,高质量建设高标准农田,我们一定能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 人民日报 》( 2022年12月23日 18 版)
(责编:袁勃、牛镛)
关注公众号:人民网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