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创新落田间精准服务惠“三农”(深阅读)

光山新闻网 采集侠 2023-01-12 06:30:07
浏览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高等学校大有可为。《高等学校乡村振兴科技创新行动计划(2018—2022年)》实施以来,从科技、人才帮扶到落地“带不走”的产业项目,广大高校走出了一条精准、高效、可持续的深度服务乡村振兴之路。

  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中,高等学校具有鲜明的科研和人才优势。

  为推动高校深度参与服务乡村振兴战略,教育部于2018年出台《高等学校乡村振兴科技创新行动计划(2018—2022年)》(以下简称“行动计划”)。近年来,广大高校充分发挥科技创新优势,深入一线解难题,服务“三农”促发展,为乡村产业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技术支撑、人才支持和成果供给。

  深入田间地头

  开展农技服务

  “行动计划”实施以来,广大高校不断强化科创服务能力,在一线实践创新成果、开展技术指导,让更多农民挑上“金扁担”。

  技术创新落地田间。“去年遇上大旱,多亏专家带来抗旱保水的微生物技术,保住了120多亩晚稻田。”湖南省桃江县桃花江镇拱头山村水稻种植大户昌冬良印象深刻。

  昌冬良口中的专家是湖南大学研究生院隆平分院博士生导师刘勇。2022年夏天,村里遭遇罕见旱情。正当老昌发愁之际,刘勇和科研团队带着新研制的两种新型微生物农药到田头,开展水稻防病抗逆绿色生产技术项目试验。

  “这两种微生物农药能显著提高水稻抗旱抗病能力,还能减少35%的化学农药施用量。”刘勇介绍,当地晚稻丰收后,专家组对该项目验收结果显示,与使用传统抗旱保水化学药剂的稻田相比,昌冬良的稻田亩均增产约15%。

  精准服务惠农利农。“要是能用秸秆归行机和旋耕机配合作业,苗带和秸秆条带交替分布,可以减少15%到20%的化肥使用量,护地保产还省钱。”吉林省四平市梨树县四棵树乡政府会议室里,吉林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副教授王少杰正向村民们讲解。

  每年4月到10月,王少杰都会和吉林农大的八九名师生一起,住进梨树玉米科技小院。“根据老乡们使的农机、用的化肥,我们有针对性地研发新技术。”王少杰说,截至目前,梨树玉米科技小院服务农田面积超300万亩,帮助玉米增产超8%。

  为鼓励师生扎根农业生产一线,吉林农大建起科技小院等一批乡村振兴示范服务基地,遴选257名专家组成科技服务团,为农民提供技术指导、解决实际难题。

  据悉,“行动计划”实施以来,各高校依托“科技特派员”“博士服务团”等项目,已累计派出师生超17万人次,深入乡村振兴一线。

  培养专业人才

  夯实发展基础

  乡村振兴,人才是关键。广大高校发力人才培养提质行动,在校内创新学科专业设置,在校外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夯实乡村振兴发展基础。

  学科融合,培养“多面手”大学生。“通过地里的传感器,空气湿度、地表温度等数据都能实时监测。”指着电脑屏幕,吉林农业大学智慧农业专业本科生余宇驰熟门熟路地介绍,“这个是不同地块的含水量,如果相差太多,说明要调整灌溉方法。”

  2020年,吉林农大依托信息技术学院、工程技术学院、农学院的5个学科和3个专业,成立智慧农业研究院。作为农学院和信息技术学院联合培养的学生,余宇驰不仅要了解测土配肥等农学知识,还要学习数据分析等信息知识。“一是能教农民操作智能设备,二是能大面积收集分析田间信息,帮助老乡判断情况。”余宇驰说。

  “现在,我们有越来越多的毕业生选择扎根乡村。下一步,学校将锚定农业生产中的新问题,为乡村振兴培养更多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专业人才。”吉林农大相关负责人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