稳住宏观经济大盘中国经济积聚增长内生动力(2)
国家统计局人口和就业统计司司长王萍萍表示,就业主要群体保持稳定,青年劳动力就业形势有所改善。25—59岁就业主体劳动力占城镇劳动力的八成以上。25—59岁劳动力城镇调查失业率于12月份降至4.8%,保持在5.0%以下的较低水平。12月份,16—24岁城镇青年劳动力调查失业率为16.7%,比7月份最高点下降3.2个百分点。
同时,相关促就业行动也正在开展。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就业促进司司长张莹在1月18日举行的2022年四季度网上新闻发布会上表示,2023年,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将接续推出“10+N”公共就业服务系列活动,服务对象将覆盖高校毕业生、农民工、城乡困难人员等重点群体和各类用人单位,活动期间,预计将提供就业岗位3000万个。
此外,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保持了同步。全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6883元,比上年名义增长5.0%,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2.9%,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
“政府对居民收入保障加强,全国居民人均转移净收入比上年名义增长5.5%,快于全部居民收入增速。民生领域投资增加,2022年社会领域投资比上年增长10.9%,其中卫生和社会工作投资增长26.1%,比上年加快6.6个百分点。”康义说,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千方百计增加居民收入,持续强化民生投入,切实兜牢民生底线。
同时,在全球粮食和能源价格大幅上涨、输入性通胀压力较大的情况下,我国价格形势保持平稳,CPI全年上涨2%,与欧美等主要经济体的高通胀形成了鲜明对比。
“2023年物价不具备大幅上涨的基础,我们对未来一年的CPI走势保持平稳还是有信心的。”康义表示。
优势条件推动今年中国经济整体好转
202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也是实施“十四五”规划承上启下的关键之年。今年中国经济具备哪些好转的优势条件?
“随着疫情防控转入新阶段,各项政策不断落实落细,生产生活秩序有望加快恢复,经济增长内生动力将不断积聚增强。”康义表示。
产业组织能力和产业链韧性强、基础设施完善;超大规模国内市场优势明显、科技新动能支撑作用进一步增强;深化改革开放红利持续释放、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营造国际化、法治化营商环境;宏观调控经验丰富、政策工具使用空间大……康义认为,今年推动我国经济好转具有一些优势条件,仍然需要我们付出艰苦的努力。
从各省市区公布的GDP增速目标来看,各地对于2023年经济复苏也持乐观态度。绝大多数地区2023年GDP增长预期皆高于5%,21个省市区预期值在5%至6%之间,广东、江苏、山东、浙江、河南、四川6个经济大省均将增长目标定在5%至6%之间。
国研新经济研究院创始院长朱克力表示,5.5%-6.5%左右的经济增长目标兼顾了需要与可能,与潜在增长率相衔接,也为结构调整和应对经济运行中的不确定性留出余地,有利于引导预期、提振信心,引导各方面把精力集中到稳增长上来。
“国内消费市场扩内需是今年工作的重点之一。去年,整个消费市场受到疫情冲击较大,特别是聚集性、接触性消费受限,对整个消费市场形成的冲击较大。”康义表示,随着疫情防控进入新阶段,正常生产生活秩序恢复和线下消费场景加快拓展,消费市场有望逐步恢复。
尽管遭受疫情反复冲击,2022年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依然达439733亿元,稳定在44万亿元左右,我国仍然是全球第二大消费市场和第一大网络零售市场,超大规模市场优势依然明显。
值得一提的是,去年年底,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了扩消费、扩内需的中长期规划的方案,对扩大国内市场、促进消费、扩大就业、提高收入、改善收入分配、完善收入分配格局、提供便利化消费场景,把扩大内需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相结合作了一系列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