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你爱的,还是来钱快的?科技国家队这样答题(2)
从“0”开始的路很难,对黄河来说,实验的成功可能来源于一次灵感的迸发,脑海中突然闪现的想法,可能就会对药物作用机制产生新的认识。无数个“泡”在实验室里的夜晚,黄河都期待着探索性实验会产生什么样的新结果。在他看来,这是生命科学的魅力,也是基础研究的吸引力。做基础研究十10余年,黄河从没觉得苦,在未知中进行开拓,把不确定性归结为确定性,在他看来是一件很酷的事。
与黄河不同,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研究员朱美萍坚持做基础研究是为了“争一口气”。十几年前的一次国际学术会议上,国际同行毫不客气地指出,中国在激光薄膜这个领域落后美国10多年。这让朱美萍心里很不服气,她暗下决心,一定要让国际同行对中国科学家刮目相看。
自此,朱美萍扎根在激光薄膜研究领域,在激光损伤与抗激光损伤的“矛”与“盾”中不断较量。终于,在2012年激光薄膜损伤研究领域最权威的国际竞赛中,朱美萍负责研制的薄膜摘下桂冠,这也是中国激光介质膜在该大赛上的首个冠军。2019年,朱美萍负责研制的薄膜以领先第二名65%的优势再次取得第一。中国科学家用实力强势回击国际偏见。这些经历,也让朱美萍更加深刻地意识到提升科技竞争力必须加强基础研究。
如今,朱美萍和团队研制的高性能激光薄膜元件已经成功运用在我国神光、羲和超强超短激光等大科学装置中,为照亮和探索更多科学未知领域提供支持。
把科学的火把传下去
左智伟至今都收藏着中国科学院院士、有机化学家蒋锡夔先生的一份手稿复印件。这是1977年蒋锡夔在阶梯教室作的学术报告,题目为《基础研究的特点、作用和做法》。
“要真正有突破,有创造,关键在于敢与言的辩证统一。言而不敢者,死读书,缺乏创造性,轻信权威,难以取得大成就的;敢而不言,不但造成浪费,而且可能闹笑话……”左智伟研究遇到困惑时,便反复读手稿中的这句话,他将此奉为人生箴言。手稿读得多了,左智伟更加理解了蒋锡夔先生为什么敢公开质疑国际权威专家,为什么总是鼓励学生和他“抬杠”。
“科学不能墨守成规,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左智伟说。蒋先生的故事让左智伟在开展科学研究时,更多了几分严谨和果敢。
在黄河的办公室里,有一个有趣的小玩意儿。这是上海药物所建所90周年的文创产品,灯罩上所绘制的12种中草药活性成分,是几代科研工作者的心血。1982年,这项名为“中草药活性成分的研究——十二种新有效成分的发现”的研究成果获国家科技发明二等奖。
拉开这盏小灯,黄河透过柔和的光,总会想起偶像嵇汝运先生的故事:嵇先生放弃国外优越的生活,毅然回国创制新药,在药物研究的战场上奋战50余载,在研究抗血吸虫病新药时,先生夜以继日,反复实验研究,终于在不起眼的南瓜子中提取一种氨基酸,可以抑制对血吸虫的生长。最终成功制备了抗血吸虫病新药——巯锑钠。
“没有一项科学研究是可以轻而易举成功的,老先生们的故事对我们新一代科研工作者有很大的鼓舞。”黄河说。
走进上海光机所的办公区,你有很大概率会碰到一位80多岁、头发花白的老人,戴着老花镜在给年轻人们讲课。这群年轻人中就有朱美萍。即使已经成长为骨干力量,但在范正修先生面前,朱美萍还像10多年前的小女孩一样,遇到拿不准的事情,就要和老师念叨两句。
如果说,科学研究是薪火相继的事业,老一辈科学家把名为“基础研究”的火把传到当代科学家的手中,如今,他们要做的就是把这把火更好地传递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