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海底通途(逐梦)(2)
28年的船员生涯,刘建港的足迹遍布青岛各大港区、港珠澳大桥、深中通道、大连湾海底隧道等多项重点工程建设。刚参加工作时,他在起重船上从事浮吊起重机操作,前后干了近20年。相比起重机操作,沉管安装的难度大很多,无法用肉眼观察,潜水员报送的实测数据又往往存在滞后性,几万吨沉管的惯性也远远超出人们的想象。
如今的刘建港,已熟练地掌握从起重船到安装船等多种船舶的操控技能,有着过人的大型船舶管理经验。他和同事们用一次次成功擦亮了这支“国家队”的金字招牌。他本人也获得了山东省水运系统“齐鲁工匠”、港珠澳大桥十大工匠、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建设功臣、中交集团暨中国交建劳动模范等多项殊荣。
在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施工中,刘建港和同事们一共下沉了33节沉管。他指挥的安装船在E28管节沉管安装中,曾创造了极致偏差对接精度纪录。
“那是世界上最难建造的海底隧道。”刘建港说,“标准沉管180米长、37.9米宽、11.4米高,浇筑完成后重达8万吨,整个海底隧道一共有33节这样的沉管。这33节世界最长的沉管,要在海底无缝对接,难度是超乎想象的。”
在港珠澳大桥工程之前,中国在海底对接沉管技术领域方面还是一张白纸。中方找到这项技术世界领先的一家海外公司,哪知对方一开口就要价15个亿。中方出价3个亿,只需他们把一部分技术转让给我们。但对方很骄傲,甚至说,离开了他们,中国人休想建成如此高难度的海底隧道。
没有外国的技术,中国人照样干。中交一航局承接这项艰巨任务,经过科技人员和工程建设者无数次攻关,终于自主研发成功了。
来到港珠澳大桥工程出任“津安2”“津安3”船组总船长时,公司领导语重心长地对刘建港说:“你知道中交一航局的任务有多光荣吗?我们建的是世界上最宏伟的海底隧道,隧道长约6.8公里,海底沉管段长约5公里,由33个管节加一个最终接头‘搭积木’连接而成。你作为总船长,担子尤其重。”
刘建港牢记这份沉甸甸的责任。
2014年9月,出任“津安2”“津安3”船组总船长刚一年半,刘建港就在伶仃洋“津安3”的甲板上经历了一次台风的突袭。人在甲板上,面对狂暴的台风,一不小心就可能被卷进大海。偏偏这时候又赶上E13沉管即将出坞。为了沉管的安全,大家都拼了!
眼见深坞中的沉管在台风和暴雨中飘摇不定,多根缆绳在风暴的撕扯下断裂,刘建港急了,冲到了甲板上。巨浪撞击着船舷,激起的水柱重重地将他打了一个趔趄。已经浑身湿透的他攥住了一根缆绳,呼唤船员紧急集合,马上更换断裂的缆绳。那一刻,刘建港只有一个念头——不能让沉管和安装船有一点闪失。
此时此刻,没有人退缩。大家一分一秒地争抢着时间……从夜晚到黎明,不知不觉,10多个小时过去了,大家忘记了吃饭,也忘记了休息,直到加固了最后一根缆绳,才松了一口气。当见到几个年轻人筋疲力尽地坐在甲板上,浑身上下都湿漉漉的,刘建港既心疼又欣慰。
在港珠澳大桥工程的5年间,刘建港成了闻名一航局的“拼命三郎”。安装船上那12根缆绳,他熟悉得不能再熟悉,缆绳的每一厘米绞移都牵动着他的心。为了让两艘安装船精准同步,他带领船员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在深坞里进行过无数次的演练。他将每一根缆绳的方向、受力程度,不光清清楚楚地记在本子上,也早已烂熟在心里。
三
在刘建港心里,有两个家,一个在青岛,一个在船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