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娜代表:推进“互联网+非遗”模式创新保护传统非遗文物

光山新闻网 采集侠 2023-03-07 17:16:07
浏览

人民网北京3月7日电 (王绍绍)文物是中华文化的见证,承载着民族历史发展的记忆。在2023年全国两会上,第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泸州老窖酒传统酿制技艺第23代传承人曾娜建议,应加强珍贵文物保护,同时加强非遗的传承和保护。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加强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公共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文化馆站向社会免费开放。

曾娜在今年全国两会上建议,各级政府要秉持正确的文物保护理念,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方针,正确处理文物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在不损害文物面貌、不影响后世传承和使用的基础上合理对其开发,切实做到在保护中利用、在传承中发展。

“全社会要营造保护文物的氛围,普及保护文化遗产的重要性,整体提高公众的认知,传播民族情怀,弘扬中华文明。”曾娜建议,在有条件的地方,要加强博物馆建设,让珍贵文物更好地呈现在大众的视野。

此外,曾娜还建议有关主管部门加大对文物保护的政策、资金、人才等方面的支持,尤其是加强法律法规建设,针对性地就各地方、各区域的具体物质文化遗产建立起完善明确的法律规章,确保法律措施切实可依、切实落地,勇于担当文物保护重任。

关注古窖池群的同时,更要深刻理解承载着酿制技艺的非遗传承意义。曾娜经过调研发现,由于“非遗”项目数量众多,项目所在地分布较广,一些偏远地区由于保护机制欠缺、资金不足,出现“非遗”项目“老龄化”严重、后继无人等问题,在传承和发扬的过程中受到阻碍。

对此,曾娜建议,相关部门要加强主导,加大财政扶持力度,可根据项目本身及传承人的情况,建立更具体的机制,为项目和传承人提供更充实的资金保障,特别是针对濒危项目和即将失传项目的传承人,优先提高补助经费;企业层面应积极响应政府号召,发挥资源优势,对“非遗”项目的展现形式进行创新和包装,使其重新进入社会公众的视野;产业层面要加强文旅和非遗的相互融合,充分考虑每个地域的文化背景、历史背景以及旅游场所的承载能力,在旅游发展过程中融入有生命力的非遗项目。

传承和弘扬“非遗”对于提升文化自信至关重要,如何通过创新手段提高年轻一代对“非遗”的关注度成为曾娜的关注重点。她在今年两会上建议,将非遗项目引入校园,积极推动非遗项目和传承人与当地大专院校、高中、初中、小学联手,让更多适合不同年龄阶段的“非遗”走进校园,丰富学生文化生活的同时,让更多的年轻人了解和认识“非遗”,拓展“非遗”项目传承人发掘与培养的渠道。例如,可以选择“云游非遗影像展”、非遗音乐节、国风直播音乐会、“指尖上的非遗”等主题和模式,全方位展示非遗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