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钥匙”打开乡村振兴“致富门”

光山新闻网 采集侠 2023-03-24 06:56:07
浏览

  春回大地,万物复苏,陕西延安市安塞区南沟村的苹果示范园里,枝杈上吐出一颗颗嫩芽。

  “瞧!刚修完枝,果树都在攒着劲呢。新技术、新品种,再加上得天独厚的环境,苹果是咱这儿最好的、最合适的产业!”村支书张润生快人快语。

  好土地咋长出好苹果?

  “一靠政策,二靠技术,三靠改革。”张润生掰着手指一一道来:

  政策是支撑。这些年各种产业帮扶就没断过。打机井、上滴灌,搭建防雹网,引进智能筛选生产线……农民盼啥,政府就帮啥。

  技术是关键。过去由于品种老化,树越长越高,果越结越小。农技专家专门攻关,推广矮化种植,一系列新技术解开难题,让苹果品质上了新台阶。

  改革是动力。“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一场“三变”改革,激发苹果产业发展活力。村里成立集体经济股份合作社,打造南沟生态农业示范园,村民人人成了股东。目前全村建成1060亩高标准矮化密植苹果示范园。

  苹果红了,村民日子甜了。走进南沟村,平整的水泥路,整齐的房屋,现代化果园设施齐备,木屋酒店、观景台引来八方游客。驻村干部张光红感慨:“产业兴了,村里人气旺了,十几个大学生都纷纷返乡了。”

  红苹果映照出南沟村的未来。在村里研学基地实习的大学生马蓉蓉说:“我毕业后打算回村里工作,我们赶上好时代,乡村振兴一定大有可为!”

  

  做强产业,健全机制,稳定脱贫有底气

  南沟村是个缩影。近日,记者跟随“弘扬延安精神,巩固脱贫成果、推进乡村振兴”采访组在陕西采访,看到三秦大地越来越多的脱贫村面貌新起来,产业旺起来,人气聚起来,阔步迈向乡村振兴。

  一大早,铜川市庙湾镇蔡河村脱贫户方先清来到香菇大棚,给菌棒“翻身”。“再过个把月,新一茬香菇就出来了。”方先清开心地说,他承包了13个大棚,去年纯收入8万多元。

  稳定脱贫,关键要靠产业。刚开始听说种香菇,方先清担心风险大,没敢迈出这一步。镇村干部一次次上门,解释政策:“你如果想种香菇,可以向村里的集体经济合作社租借菌棒。公司全程免费提供技术指导,出菇后,再还租金。”

  新模式打消了方先清的顾虑,村里越来越多的人加入进来。如今,庙湾镇年产菌棒1000万棒、年产香菇酱300万瓶,累计带动2000余户群众,人均年增收1.2万元。

  发展脱贫产业,重在群众受益,难在持续稳定。

  渭南市潼关县金桥现代农业产业园里,正在除草的城关街道庆丰村村民宋三鱼说:“我每天能挣百来块,加上土地流转租金,一年收入3万多元。”据悉,园区每年支出劳务费400多万元,为周边200多个村民提供稳定务工岗位。

  “我们推进农业示范园区建设,通过土地流转、吸纳务工、技术培训、示范带动等多种方式,带动周边农户一起发展。”渭南市委农办主任、市农业农村局局长陈飞介绍,全市现代农业产业园40个,总产值突破百亿元,随着利益联结机制日益完善,园区带动农民增收效益明显。

  “要完善利益联结机制,让新型经营主体更好地联农带农,发挥新型主体和农户各自所长,在产业链上优势互补、分工协作。”北京师范大学中国乡村振兴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张琦表示,新型主体应该“抓两端带中间”,负责前端的农资供应、技术服务和后端的加工、销售,指导农户做好中间生产管理,最大限度降低产业风险,带动农户稳定增收。

  陕西省乡村振兴局党组书记、局长孙亚政介绍,近年来,陕西立足脱贫地区资源优势,促进山地苹果、食用菌等特色产业做强做大做优,持续完善“龙头企业+合作社+集体经济+农户”的产业发展模式,让206.5万农户融入现代农业产业链。

  稳定就业,精准施策,内生动力更强劲

  一面培育提升产业,一面着力稳定就业,陕西扎实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