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乡村振兴一线与乡亲们一起实干(追梦路上·特别策划)(2)
考虑到成活率,刘开福租了一块地,亲自育苗,统一发放。“不但种苗不要钱,我们还根据种植规模补助肥料,村里成立了犁田队,专门给种紫薯的农户免费耕地。”
村民的积极性逐渐被调动起来。2021年,棉花村的紫薯种植规模达到110亩。推广种植的同时,产业标准也进一步规范。刘开福主动对接当地食品厂、酿酒厂,制定分类采收标准,避免出现增产不增收的情况。
“我们把紫薯按个头、品相分成3个等级,最好的可以卖给食品厂加工,每斤1.6元,一般的由酒厂收购,最低也能卖到0.7元一斤,赶上了之前的红薯价。这种模式延长了产业链,提升了附加值,不愁销路。”刘开福笑言,2022年全村紫薯平均亩产1800斤,户均增收2000元,大大超出群众预期,“大伙儿都说,要不是遇到干旱天气,还能多挣不少!”
刘开福还谋划着,打造高山紫薯品牌,不仅要设计包装,对接各大商超,还计划结合传统节日打造紫薯文化节,让文旅融合赋能乡村发展。
产业发展多元化,乡村振兴动能足。眼下,除了深耕紫薯产业,刘开福还在推广小黄牛养殖等特色产业,持续增强乡村振兴内生动力。“已经有农户通过养殖挣了钱,今年还有年轻人返乡,打算留在村里搞养殖业,准备大干一场。”
撸起袖子加油干!棉花村特色产业齐头并进,美好的未来令人期待!
江西省樟树市刘公庙镇北坑村驻村第一书记张蝾——
“要实现乡村振兴,这才只是第一步”
本报记者 杨颜菲
江西省樟树市刘公庙镇北坑村,夕阳洒在村口枝繁叶茂的大樟树上,树叶间投下斑驳的光点,粗壮的树枝上挂着小秋千,孩子在快乐地荡秋千。不远处的凉亭里,年近七旬的陈雪花老人看到村里的驻村第一书记张蝾,挥手叫道:“小张,过来坐!”
“陈大娘,最近身体还好吗?”张蝾坐在老人身边,熟络地聊起天来。这是她从樟树市城管局选派来驻村的第二十个月。对这个年轻的第一书记,村民们的称呼已经从“张书记”变成了更亲切的“小张”。说起如今的村子,老人竖起大拇指点赞:“居住条件越来越好!”
回想刚来时,张蝾为了尽快了解村里的情况,每天入户走访,群众白天不在家,她就晚上再去,一次说不清楚,就多去几次。走访中,了解到村民们普遍希望改善村里的环境,张蝾顺势而为,和驻村工作队员一起帮村子争取到了新农村改造项目。
根据规划,为了提升村容村貌,陈雪花家早已不住人的破旧土坯房需要拆掉。老人念旧,知道要拆自己的老房子,每次看到张蝾和村干部来,都把大门关得严严实实。
张蝾理解老人的心情,但是土坯房既不安全也不美观,她有了新想法。
“土坯房有安全隐患,不能放任不管。考虑到老人的需求,我们可以在原址上重新翻修,既提高房子的使用价值,又美化了乡村。”张蝾说。
陈大娘一时想不通,张蝾也不着急,常带着队员去老人家,陪她聊天,帮她干活。
为了让陈大娘更直观地感受新农村改造后将会发生的变化,张蝾还带着她到改造过的村子参观。
看到整齐划一的房子,宽敞开阔的道路,方便实用的健身器材和热闹欢乐的休闲广场,老人问:“我们村也能改得这样好吗?”
张蝾笑着说:“咱们村改造完,还要更好!”
老人笑了。
在张蝾眼里,驻村工作最需要的是耐心和细心。她组织驻村工作队员为有需求的老人们体检、理发;帮助脱贫户拓展稳定增收渠道,实现家门口就业;空闲时为村里的留守儿童辅导作业;春耕时节,她带领工作队与村委干部一起,帮助种植户移栽早稻秧苗、在田间地头除草施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