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行业正加快智能化电动化转型(深度观察)(3)
“丰田在中国生产的混动车型中,一级供应商本地采购比例已经达到95%,以后这些零部件供应商也会服务中国本土的整车生产厂商。”中嶋裕树表示,进一步提升本地采购比例,有助于降低成本,提升丰田混合动力产品的竞争力。
——加强与中国研发力量合作,补齐技术短板。
上海车展期间,大众汽车集团宣布将投资约10亿欧元,在合肥成立聚焦智能网联电动汽车研发、创新与采购的新公司。梅赛德斯—奔驰旗下公司与清华大学成立“可持续交通联合研究院”,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在建设了德国以外最大研发和创新网络的基础上,宝马宣布全面升级在华研发,以更好满足中国市场需求。
与本土三电龙头企业联合开发,一汽丰田车展期间上市的纯电轿车bZ3已经迈出了实质性的第一步。据悉,该车型三电技术由丰田与比亚迪合作研发,其中,动力电池来自比亚迪旗下弗迪电池,驱动电机则来自弗迪动力。
在合资企业中充分发挥中方合作伙伴的技术和研发优势,建立全新合作模式,马自达走在了前面。上海车展前夕,马自达宣布将长安汽车在电动化、智能化技术领域的优势全面融入合作开发的新能源车型中。2024年底和2025年底前,两款本土化研发、生产的新能源车型将先后上市。
“电动化转型需要政府制定清晰的技术路线和强有力的产业推动政策,智能网联化则离不开语言环境、文化环境,两者都有明显的本土属性。”广汽集团总经理冯兴亚认为,只有精准了解目标市场,满足和引导本地消费需求,补齐电动化、智能网联化短板,才能赢得市场。
成本、效率、全球化,中国品牌打响体系能力“攻坚战”
“中国品牌在智能化、电动化领域取得了暂时领先,但绝不能骄傲。”冯兴亚表示,中国品牌确实尝到了先行者的红利,但当跨国车企都意识到应该怎么做之后,就到了真正比拼实力、比拼体系能力的时候。
“淘汰赛刚刚开始。”小鹏汽车董事长兼CEO何小鹏说,智能电动汽车驶入“后半程”,车企的生存之道在于成本平衡、高效研发和高端体验。
体系能力的比拼,首先体现在成本上。2022年,受碳酸锂价格暴涨影响,国内多数新能源车企亏损扩大。财报显示,除比亚迪实现净利润166.22亿元外,一些新能源汽车上市公司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亏损。
“相较燃油车,新能源汽车尤其是纯电动汽车的成本结构发生了变化。”王俊说,原来的动力传动系统大概占整车原材料成本的22%至28%,而新能源汽车大概要占40%至55%。因此,除了通过规模效应降成本,研发范式、合作关系、资源体系甚至商业模式也要转变。比如,下车身一体化铝压铸,大大减少了冲压和焊接工艺的结构件数量,在减少设备投入的同时,提高了生产效率,有望成为今后的发展方向。
体系能力的比拼,还体现在效率上。未来,新车型研发周期缩短20%,智能体验迭代周期缩短30%,整车综合研发成本降低50%,车载智能系统的软件适配成本降低85%,语音对话服务成本降低50%……上海车展前夕,小鹏汽车发布的“扶摇”全域智能进化架构,将助力企业实现效率全面提升。
体系能力比拼的另一个维度是全球化。本届上海车展,长安汽车发布了“海纳百川”计划:到2030年,长安汽车海外市场投资突破100亿美元,海外市场年销量突破120万辆,海外业务从业人员突破1万人,将长安汽车打造成为世界一流汽车品牌。2022年中国品牌乘用车出口冠军奇瑞汽车,邀请1000多名海外经销商、合作伙伴参加上海车展,为全球化战略按下“加速键”。极氪宣布开启全球化战略布局,年内在瑞典、荷兰开设首批直营门店并实现交付,2026年进入大部分西欧地区,力争2030年成为欧洲电动车市场的领先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