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份星“入列”,“北斗”再出发
原标题:备份星“入列”,“北斗”再出发
2023年5月17日10时49分,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第五研究院(以下简称“航天科技集团五院”)抓总研制的第56颗北斗导航卫星,搭乘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
第56颗北斗导航卫星将运行在地球静止轨道,是2020年北斗三号全球组网以来发射的首颗也是唯一一颗高轨备份卫星。“名为备份星,实为主力军。”据悉,该卫星“入列”后将有效扩大短报文服务区域,提高精密单点定位能力,肩负起提升系统服务连续性和健壮性的重任。
具备五大本领
2009年,北斗三号工程立项,我国开始建设自己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与国外卫星导航系统不同,北斗三号系统采用混合星座模式,由MEO(地球中圆轨道卫星)、IGSO(倾斜地球同步轨道卫星)、GEO(地球静止轨道卫星)三种不同轨道的卫星组成。
2017年11月5日,北斗三号首批组网星发射入轨,中国北斗进入全球组网时代。
2020年6月23日,随着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第55颗卫星顺利入轨,北斗三号系统正式完成由“3GEO+3IGSO+24MEO”组成的混合星座建设,提前半年完成组网任务。
2020年7月31日,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正式开通,面向全世界提供服务。
作为地球静止轨道卫星,此次发射的第56颗北斗卫星具备无线电导航、无线电测定、精密单点定位、功率增强、站间时间同步和定位五大本领,可为我国及周边地区用户提供导航及增强服务。
针对任务需求,结合载荷国产化研制能力的精进,研制团队将卫星上的部分单机进行了升级换代,着力提升星上硬件能力,显著增强导航信号功率与信息速率,为用户带来更快、更精准、更稳定的定位服务体验。正如航天科技集团五院北斗三号卫星总体主任设计师冯文婧所说:“这颗卫星上天后,系统精密单点定位服务就像从‘双车道’拓宽为‘四车道’,服务能力也随之变得更强。”
按需随时发射
“确保任务成功是我们的永恒追求!”航天科技集团五院北斗三号卫星副总指挥王东铿锵有力地表态道。
其实,早在研制立项之初,这颗卫星就被确定为“备份星”。按照“地面备份为主、按需发射入轨”的总体策略,它必须时刻在地面待命,只要一声令下,就得在两个月内具备随时出厂的条件。
发射时间不确定,保障方案就难以确定;在地面长期存贮,与天上环境不同,需要识别和应对可能存在的风险——这些都对设计师的前瞻谋划、系统分析和灵活调整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面对上述挑战,研制队伍强化忧患意识,杜绝麻痹大意思想,全力确保卫星可以随时从“备岗”状态“转正决胜”。
发射时间不确定?那就深入分析论证地面存贮的薄弱环节和敏感要素,以半年为单位制定满足不同发射时间的地面存贮方案,在实施过程中坚决落实质量第一要求,推动存贮方案科学可控、稳妥可靠……
地面环境与空间环境差别太大?那就结合地面存贮试验结果,条分缕析不同阶段对单机、元器件可能造成的影响,有针对性地开展性能测试……
据统计,第56颗北斗导航卫星的整星加电测试时间超过2000小时,较前序卫星多出近1000小时,而且在出厂前以更高标准、更严要求补做了测试项目。
北斗人再出发
波澜壮阔的北斗导航系统建设,被业界誉为“五个千万工程”,即调动千军万马、历尽千难万险、经过千辛万苦、走进千家万户、造福千秋万代。北斗三号工程立项至今,走过了近五千个日日夜夜——
从2009年到2012年,团队一面推进北斗二号建设,一面开展北斗三号立项与研制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