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科技创新催生产业蝶变
怎么回事?这些人都在电脑上“抓娃娃”!
来到全球货物吞吐量第一大港——宁波舟山港,记者先吃了一惊。原以为是在几十米高的操作台上吊装集装箱,没想到却是在4公里外遥控“打游戏”。
“好些年前,我们都是在50多米高的狭小操作室内,完全靠眼睛去看,低着头哈着腰,几个小时下来腰酸背痛。没想到有一天,我们像白领一样坐办公室里操作电脑就行!”梅山港区桥吊导师吴起飞语气中满是自豪。
这些让人吃惊的变化,源于宁波舟山港自主创新的自动化码头改造方案。
“前方的19台摄像头就像是19双眼睛,后方有6块大屏幕、两个控制把手,可以让桥吊工作更精准、从容、高效。”远控自动化系统使用后,只需一个按键,集装箱就可以被拉到固定高度,作业精度提高到2厘米之内,平均2分钟多一点就能装卸一个集装箱。
科技驱动了产业革新,也改变着每一个具体的人。原来,操作常规龙门吊要培训8个月,现在远控龙门吊司机两个月就能“出师”。
港口是经济的“晴雨表”,嘟嘟的汽笛声,奏响海上贸易的和鸣。宁波舟山港是全球首个年货物吞吐量突破10亿吨的大港,如今300多条集装箱航线,连接全球2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600多个港口。正是因为每一个环节都依靠科技创新做到安全高效,它才能连续14年保持全球货物吞吐量第一的地位。
之江大地上,科技的力量无处不在。绿色发展,更是这块土地上最鲜明的标识。
“污水也是有‘指纹’的!”在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生态环境所所长刘锐向记者介绍,“我们的三维荧光精准溯源技术,可以从污水的‘指纹’中识别成分、来源等信息。”在此基础上,嘉兴市对水污染进行了污染源精准识别,极大地方便了排放监控和水环境安全保障等工作。
16年来,研究所积极参与嘉兴河道的水质“体检”和整治提升,助推嘉兴的饮用水水源地从0合格蝶变至100%优,助力嘉兴连续三年荣获“美丽浙江”考核优秀市。
“西塞山前白鹭飞”,湖州市西塞科学谷的名字里,诉说着他们对于“生态+科技+产业”的执着。走进科学谷的国网新能源云碳中和创新中心,大屏上正显示着当地一家丝印染精加工企业的碳排放情况:平均碳排放水平、碳效等级、亩均评价……
这是做什么用的?国网湖州供电公司总经理助理王函韵说:“我们对各个企业电、气、煤、油等数据进行智能核算,为企业赋上‘碳效码’,显示其碳排放水平、碳利用效率、碳中和进程等。在此基础上,为企业定制节能减排的方案。”
作为湖州的一家省级钢铁龙头企业,浙江富钢金属制品有限公司一直是用能大户,虽说实施技改,但限于钢铁生产特性,碳效提升空间不足。
“当时企业的碳效码等级是5级,我们也不知道该如何调整。”公司能源部门负责人王洪超说,国网湖州供电公司在检查计算后,给他们出具了一份包含14项优化建议的节能诊断报告。富钢按照“路线图”逐一落实,碳效等级很快提升至4级。
“我们还推出了碳达人App等数字产品,既开展系统能效诊断,又让更多人参与到减碳中来。”据介绍,目前碳效码已在浙江全省推广,4.9万余家规上企业、1万余家规下工业企业实现碳效数据在线可控,累计完成81个项目绿色化改造申报、审核的线上化流程,节约用能2.4万吨标煤,减少二氧化碳排放6.4万吨;完成108个绿色技改项目,推动300家工厂提档升星。
传统行业能否智能化、数字化改造升级?
走进绍兴市柯桥区蓝印小镇,水清、天蓝、树绿,印染器械、各式布艺琳琅满目,早没了汩汩污水、滚滚浓烟的往日模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