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环境部:新时代十年生态环境监测成效显著 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目标顺利完成
小字号
人民网北京5月29日电 (欧阳易佳)“过去一年,生态环境部会同有关部门和各地区,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扎实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取得来之不易的新成效。”在今日生态环境部举办例行新闻发布会上,生态环境部生态环境监测司副司长蒋火华表示,2022年全国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目标顺利完成,新时代十年生态环境监测成效显著。
天更蓝了水更清了 全国生态环境质量保持改善态势
“我们身边的天更蓝了、繁星闪烁,水更清了、鱼翔浅底,公园更多了、生态优美,人与自然更加和谐。”蒋火华说。
发布会现场,生态环境部发布了《2022中国生态环境状况公报》(以下简称《公报》)。《公报》显示,2022年全国生态环境质量保持改善态势,自然生态状况总体稳定。环境空气质量稳中向好,地表水环境质量持续向好,管辖海域海水水质总体稳定,土壤环境风险得到基本管控,自然生态状况总体稳定,城市声环境质量总体稳定,核与辐射安全态势总体平稳。
蒋火华表示,从监测结果看,2022年全国空气质量稳中向好,地表水环境质量持续向好。“全国339个地级及以上城市PM2.5平均浓度为29微克/立方米,‘十三五’以来可比数据已实现‘七连降’。6项主要污染物平均浓度连续3年稳定达标。水质优良(Ⅰ——Ⅲ类)断面比例为87.9%,同比上升3.0个百分点,实现‘十三五’以来‘七连升’;劣Ⅴ类断面比例为0.7%,同比下降0.5个百分点。”
蒋火华介绍,海域海水水质总体稳定。近岸海域海水水质总体保持改善趋势,优良(一、二类)水质比例为81.9%,同比上升0.6个百分点;土壤环境状况总体稳定。农用地安全利用率保持在90%以上;城市声环境质量总体稳定。功能区声环境质量昼间、夜间总达标率分别为96.0%、86.6%,同比分别上升0.6个百分点、3.7个百分点;自然生态状况总体稳定。生态质量指数(EQI)值为59.6,生态质量综合评价为“二类”,属良好,与2021年相比无明显变化。
蒋火华补充,特别是北京市PM2.5平均浓度降至30微克/立方米,已经实现“十连降”,并连续2年达到空气质量二级标准。长江干流持续3年全线达到Ⅱ类水质,黄河干流首次全线达到Ⅱ类水质,实属不易。
打响污染防治攻坚战 推动生态环境质量持续向好
监测发现,生态环境稳中向好的基础还不稳固,生态环境持续改善的难度明显加大。
对此,蒋火华认为,其主要表现为“三个突出”:一是部分地区个别时段PM2.5问题依旧突出。2022年,京津冀及周边地区、汾渭平原PM2.5平均浓度分别超标25.7%、31.4%,秋冬季大气污染依然较重,区域性重污染天气过程仍时有发生。
二是水生态环境不平衡不协调问题依然突出。部分区域汛期污染问题突出,降雨时氨氮、总磷等主要污染物浓度达到劣V类。黑臭水体从根本上消除难度较大,一些重点湖泊蓝藻水华仍处于高发态势,入海河流断面总氮浓度同比上升8.9%,局部近岸海域污染依然存在。
三是局部地区生态破坏问题突出。生物多样性下降的总趋势尚未得到有效遏制。
“总体来看,我国生态环境质量由量变到质变的拐点尚未出现,还远没到喘口气、歇歇脚、松松劲的时候,必须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把环境质量改善的势头巩固住。”蒋火华说。
蒋火华表示,下一步将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加快建立完善现代化生态环境监测体系,以监测的现代化助力生态环境治理的现代化,服务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责编:鲁婧、高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