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垃圾分类:如何从“有没有”转向“好不好”(2)

光山新闻网 采集侠 2023-06-09 10:57:07
浏览

  “尽管部分地区已在探索垃圾分类的相关立法,但法规建设还要加快步伐,在分类实施细则、管理部门职责、奖惩手段等方面加强规范,提高可操作性。”杜欢政说,随着一些新兴废弃物的出现和增多,居民识别和分类的难度加大,因此需要提高分类的准确率;还应加快建设、健全处理体系,部分城市缺少分类垃圾清运车、厨余垃圾处理中心、再生资源处理中心、危险废物处理中心等垃圾中、末端处理设施和场所,使分类后垃圾在末端处理中没有得到充分利用。

  “混装混运会影响居民垃圾前端分类积极性。”杜欢政强调。

  在北京、上海这样的大城市,垃圾分类也面临其特有的问题。杜欢政说,大城市垃圾产生量大,收储运和末端处置都需要大量的土地用来建设处理处置中心。但大城市寸土寸金,建设运营成本高。此外,大城市生活节奏快,垃圾精细化分类需要更多时间,传统人工分类模式会影响居民的分类积极性。

  对此,住建部城市建设司副司长杨宏毅说,住建部将持续深入推进垃圾分类工作提质增效,实现从“有没有”向“好不好”转变。补齐设施短板,推进城市垃圾分类处理设施建设,持续提升焚烧处理能力,不断优化垃圾处理结构。

  垃圾分类进入2.0时代

  今年5月底,家住北京沁山水南社区的居民惊喜地发现,垃圾分类驿站里新添了智能化桶盖自动开关及除臭设备。这个智能垃圾桶装有人体感应和自动开关设备,在感应到有人进入垃圾分类驿站后,垃圾桶盖会自动开启,并同步喷洒消毒液,实现无接触便捷投放。

  杜欢政说,我国垃圾分类第一个阶段是“人+桶”,即督导员站在垃圾桶前,指导居民进行垃圾分类和投放;第二个阶段是“机+桶”,即智能化垃圾桶。

  智能化垃圾桶借助AI技术,可实现人脸识别、自动称重、溢满报警、定时锁止等功能;通过客户端可快速辨别垃圾类型,提高居民垃圾投放的正确性;借助数字化技术,能实现积分管理、二维码溯源、车辆追踪、视频监控及大数据分析等相关基础功能,减少人工成本,提高效率,通过垃圾分类全过程各环节的数据统计,可有效完成垃圾跟踪分析和溯源,为垃圾分类的精细化管理提供支撑。

  “‘人+桶’算是垃圾分类的1.0版,‘机+桶’是垃圾分类的2.0版。”杜欢政说,在2.0版方面,深圳为全国做了示范。深圳发挥志愿者之城和科技创新之城的优势,在智慧监管方面实现了小区、垃圾投放点的全覆盖,志愿者深入社区、学校,较好地推动了垃圾分类。

  “作为超大城市,深圳生活垃圾分类基本特征是以选择性精准分类为基础,以可回收物规范管理为迭代升级方向,以清洁高效焚烧发电为核心依托,以全过程智慧监管平台为保障。这种先进模式具备在其他超大城市推广应用的良好价值。”清华大学环境学院教授刘建国说。

  青岛市也在持续推进垃圾分类的智能化,比如依托城市运管服平台,汇聚垃圾收运线路、处理设施等基础信息,形成垃圾分类“家底一个库”、运行管理“显示一张图”、问题处置“全市一盘棋”。通过智能监控和称重等技术,对4000个投放点实时监测,对268条厨余垃圾分类收运线路、1.3万个收运点位作业情况自动考核,对全市6座垃圾处理园区实行云上监管。

  未来,垃圾分类智慧化升级的发力点应该是哪里?杜欢政说,发力点包括智能分类设备的开发、数字化技术的升级、人与技术关系的协调等。

  例如,加快分类设备研发和功能开发,推进传统“人+桶”模式向“机+桶”的“智能回收+人脸识别”模式转变;通过数字化技术打破数据孤岛问题,挖掘出数据潜在价值,为决策等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