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进沙退 科技助力(科技视点·跟随科研人员去治沙②)(4)

光山新闻网 采集侠 2023-07-24 07:03:02
浏览

  为了对比观测,像这样的观测塔,沙林中心一共有4座。另外3座,一座位于两公里外的绿洲,其他两座则矗立在上风向更远的荒野沙漠。通过测算、分析同一时间不同区域的沙尘情况,科研人员就能了解沙尘的迁移规律,并推算出防护林在降尘等方面的功能作用。

  贾玉奎告诉记者,通过分析大量监测数据得知,大范围绿化工程明显改善了环境。比如,太阳短波辐射多吸收10%—20%,7月前后可降低蒸发量30%—40%,林网内沙尘转移减少80%,来自远方上风区的降尘减少48%,大气浑浊度降低35%等。

  观测塔不远处,是一个人工模拟增雨平台。在一片长着白刺的沙丘地上,科研人员安装了自动喷水装置,通过设置不同量的“降雨”,来观察白刺的生长情况。“全球干湿两极变化加剧,预判这一趋势下干旱地区植被生长的情况,对未来科学防沙治沙十分重要。”贾玉奎说。

  在观测定位站,记者还见到了一项新增添的“黑科技”——水分平衡场。水分平衡场最主要的设备为蒸渗仪,科研人员在直径1米多的蒸渗桶内装满沙土,然后栽上耐旱植物,再将其深埋地下。

  负责该项目的沙林中心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刘明虎介绍:“蒸渗桶上有多种传感器,通过精密测量,可以推算出维持人工植被生长的需水量,从而实现‘水量平衡、以水定绿’。”

  注重实践出真知是沙林中心的传统。为收集第一手资料,沙林中心的筹建人、我国治沙专家高尚武先生走遍了西北大大小小的沙漠,被誉为沙漠“活字典”。他主持开展“大范围绿化工程对环境质量作用的研究”课题时,在条件艰苦的实验基地一待就是10多年。

  “老一辈治沙专家言传身教,为沙林中心留下可贵的精神遗产。像贾玉奎、王志刚等那一代大学生,毕业后来到这座西北边陲小城,一干就是一辈子,还有的三代人都在此治沙。”说到这些,卢琦感慨万千。

  位于三盛公水利枢纽库区左岸上游21公里处的刘拐沙头,是乌兰布和沙漠与黄河唯一“握手”的地方。极目远眺,裸露的流动沙丘旁,梭梭已经在此“安家”。近些年监测数据显示,乌兰布和沙漠段,粗沙入黄量已大幅减少。

  面对治沙成绩,沙林中心人说:“还得继续努力。”

  《 人民日报 》( 2023年07月24日 19 版)

(责编:袁勃、卫嘉)

关注公众号:人民网财经

关注公众号:人民网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