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未来产业布局新观察(2)
“紧跟未来产业发展方向,在关键领域增设新学科新专业,构建高层次科研平台,组建高水平科研团队。”东北大学机器人科学与工程学院常务副院长丁进良说,学校不断出台新举措,为培育未来技术与产业储备力量。
——加强多元融合创新。
一块口径一米的碳化硅反射镜装在空间相机上,可以在数百公里外的太空看清街道上的行人……自主化的碳化硅反射镜制备和加工技术,来自中国科学院长春光机所。
除了“光+制造”,中国科学院长春光机所围绕“光+医疗”“光+汽车”“光+通信”等,与全国多个单位建立了多元合作机制,面向各行各业前沿需求,持续释放光动能。
——构建开放创新生态。
眼下,辽宁辽河实验室正在谋划建设由新装备、新网络、新系统构成的未来工业互联网试验设施,推动大规模数字化车间等场景早日实现。
辽宁聚焦新材料、装备制造等优势产业领域,启动组建辽宁材料、辽河、滨海和黄海4家实验室。这些高能级创新平台的关键任务之一,就是前瞻识别“未来技术”并加以支持,助力更多创新成果涌现。
推动成果转化“决胜未来”
作为发展低空经济的创新产品,中国科学院长春光机所自主研发制造的双飞翼垂直起降固定翼无人机因续航时间长、载重能力大、体积小巧、抗低温、抗强风的特性,在2023年火爆出圈。该无人机的机身采用了吉林化纤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生产的碳纤维。
“我们要进一步加大与高校及科研院所的合作力度,破解成果和产业‘两张皮’问题,重点培育可形成新质生产力、可形成未来产业的成果转化项目。”吉林化纤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孙小君说。
为了抢占未来产业新赛道,需要进一步推动科技成果转化落地,尽快形成具有前景的新产业。
为了提升科技成果落地转化率,加强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组织力,让科技成果供需双方对接更加紧密,吉林、辽宁、黑龙江各地创新方法,完善制度,打通束缚发展的堵点卡点。
——在供需两端,深挖高校院所潜力和企业需求。
2月末,在吉林省召开的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座谈会上,高校、科研院所、企业共聚一堂,谈最新创新成果,讲企业未来布局。
吉林充分发挥科教创新优势,积极推动重点高校院所创新成果资源向省内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开放。“我们已面向高校院所征集可转化重点成果项目150个,征集企业发展中亟待解决的技术难题200余项。”吉林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厅长宋刚说。
——畅通供需对接渠道,提升衔接能力。
辽宁连续多年举办全球工业互联网大会,为企业与高校及科研院所搭建交流平台,最近两年就发布应用场景需求2892个。
黑龙江也通过增设科学技术成果转化奖,鼓励引导企业、高校院所联合攻关。
“科学技术成果转化奖进一步激发了企业坚持自主研发的热情,有利于引导企业将更多资源投入到技术研发创新中。”哈尔滨安天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高级副总裁马景辉说。
——竞逐未来产业新赛道,人才是关键。
“人才是发展未来产业的基石。”在辽宁省科技厅厅长蔡睿看来,未来产业是产业前沿探索的“无人区”,既需要有前瞻视野的战略科学家,也需要敢为人先的企业家。
为了引进一批、留住一批、培养一批高精尖人才,吉林出台人才政策3.0版,累计超过4万人次享受到政策红利。众多高层次科学家、企业家留在吉林干事,激发创新活力。
“未来”不远。东北老工业基地在布局未来产业的道路上,奋力争先。
(新华社长春4月5日电 记者孟含琪、王莹、董宝森、丁非白)
(责编:杨曦、李楠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