稳固煤炭“压舱石” 筑牢能源安全新屏障

光山新闻网 采集侠 2024-04-20 02:10:01
浏览

煤炭是我国的主体能源,在能源保供中发挥“压舱石”和“稳定器”作用。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联合印发了《关于建立煤炭产能储备制度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实施意见》),指出深化煤炭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创新产能管理机制,完善产能储备政策,更好发挥煤炭在能源供应中的兜底保障作用。

近年来,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能源消费保持较快增长。多位专家表示,安全保供是当前我国能源领域的重中之重,要立足我国资源禀赋,建立煤炭产能储备制度,提升煤炭供给弹性和韧性。

科技赋能 打造低碳转型“加速器”

“通过供给侧改革,煤炭行业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中国煤炭工业协会新闻发言人张宏表示,过去我国煤炭生产以中小煤矿为主,现在则通过改革淘汰了一大批落后产能。比如,原本1万多处煤矿年生产30多亿吨煤炭,现在仅4000多个煤矿就能生产40多亿吨煤炭,煤炭产业提质增效,助力高质量发展。

透过数据看成效,煤矿产业转型升级成效卓著。截至2023年底,全国煤矿数量减少至4300处左右。其中,年产120万吨及以上的大型煤矿产量占全国煤矿总量85%以上,建成年产千万吨级煤矿81处。“十四五”期间,煤矿智能化采掘工作面由400多个增加到1600个左右。

“技术发展在煤矿智能化的过程中扮演着关键角色。在相关技术研发、示范项目建设渐趋成熟之际,政策端的推动对煤矿智能化、数字化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西安工程大学产业发展和投资研究中心主任王铁山表示。

内蒙古锡林浩特市某露天矿生产现场,7辆220吨级无人驾驶卡车24小时不间断运行,安全平稳地进行着剥离运输作业;调度指挥中心内,巨大的电子屏实时显示着采煤场景,井下的安全生产状况和设备的运行状态一览无余,“井下操作”变为“地面远控”,高危环境逐步向本质安全转变,“减人、增安、提效”成果日益显现。

山西省某现代化矿井内,煤尘与烟尘实现全过程防控与全面达标,从井下生产到地面洗选,煤炭生产全过程实施封闭控制,实现“采煤不见煤”;装车外运环节喷洒自主研发的封尘固化剂,实现“外运不洒煤”……插上智能化的翅膀,传统煤矿转型“生态矿区、绿色矿井、清洁煤炭”的愿景成为现实。

本次建立煤炭产能储备制度的实施重点是大型现代化露天煤矿,以及安全保障程度高的井工煤矿。业内专家表示,要准确把握现代化煤矿的发展态势,推动煤矿智能化、绿色化发展,打造智慧绿色矿山,发挥煤炭在保障能源安全稳定供给中的重要作用,促进能源绿色低碳转型。

扎实保供 筑牢煤炭供应“压舱石”

中国煤炭工业协会数据显示,2023年全国原煤产量47.1亿吨,同比增长3.4%;全国煤炭进口量4.74亿吨,同比增长61.8%,煤炭产量和进口量两大数据均创历史新高。

“全国煤炭供应总量再创新高,能源安全保障的基础更加坚实。”中国煤炭工业协会政策研究部主任郭中华表示,要做好煤炭增产保供工作,以煤炭的“稳”和“增”为全国能源安全稳定供应做出重要贡献。

推进产能储备煤矿建设将进一步促进能源保供,实现煤矿“向上弹性生产”。《实施意见》明确指出,到2027年,初步建立煤炭产能储备制度,有序核准建设一批产能储备煤矿项目,形成一定规模的可调度产能储备;到2030年,产能储备制度更加健全,产能管理体系更加完善,力争形成3亿吨/年左右的可调度产能储备,全国煤炭供应保障能力显著增强,供给弹性和韧性持续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