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黑土地深处

光山新闻网 采集侠 2024-06-21 02:08:01
浏览

走进黑土地深处

 

  吉林省公主岭稻渔科技小院。

 

走进黑土地深处

 

  王秋举在科技小院授课。

 

走进黑土地深处

 

  王秋举的丈夫吴旻(右)与学生一起查看小龙虾长势。

 

走进黑土地深处

 

  稻渔科技小院的工作人员在水稻田旁投喂虾蟹饲料。

 

走进黑土地深处

 

  稻渔科技小院研发的小龙虾专用饲料。
  本版图片均为人民网记者李洋摄

 

  6月中旬,吉林省长春市公主岭市南崴子街道南崴子村,一个破旧的院落前,数千亩水稻绿意盈盈,田里水光粼粼。

  王秋举穿着灰色的工装上衣,脸上带着常年在阳光下劳作晒出的黑红色,笑着向本报记者一行介绍:“这就是我们最早的小院,全国第一家稻渔科技小院。”

  吉林农业大学硕士生导师王秋举,还有一个身份是公主岭稻渔科技小院首席专家。从2018年至今,她已经带着团队在黑土地扎根6年之久,建立了吉林省特色的稻鱼种作种养模式,将论文写在了白山松水的大地上。2022年,在中国农村专业技术协会举办的“最美科技小院”评选活动中,公主岭稻渔科技小院获得此项殊荣。

  今年,“科技小院”一词第一次出现在了中央一号文件中。近年来,科技小院模式多次写入中办、国办以及教育部、农业农村部、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等发布的重要文件。2021年至2023年,联合国粮农组织连续3年向全球推广科技小院合作模式,称它是在生产一线赋能小农户的典型案例。

  吉林省科技协会党组书记、副主席陈耀辉告诉记者,在全国范围内,吉林省拥有的科技小院数量最多,105家。科研人员们深深扎根于黑土地上,把实验室建在田间地头,以科技助农,在小小院落里为广袤田野耕耘。

  在黑土地上,科技小院正在为乡村全面振兴贡献力量。

  在艰苦环境中耕耘

  站在科技小院旧址前,吉林农业大学党委书记张殿锋教授感慨:“我们的老师和学生们,就是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中,不断解决着农户面临的技术瓶颈和生产难题。”

  的确,一间院落,三五农舍,南崴子村曾经的科技小院条件一直很艰苦。

  小院前,有两个集装箱。红色的,是曾经的男生宿舍;黄色的,是曾经的女生宿舍;上厕所,只有一个旱厕;两个集装箱交界处,是大家共用的洗澡间,每周一三五男生洗,二四六女生洗,洗澡的水,是靠阳光晒热的。

  就在这样的环境中,王秋举夫妇带着研究生们,一直住到了去年夏天,直到搬进100米外新建好的小院中。即便在新房子里,研究生们依然睡在上下铺的铁板床上,生活条件只是稍稍改善。

  “住在这里,科研条件还是不错的。”王秋举说,一出门就是试验田,也是整个科研团队的“主战场”。“这些地我们可以随便用,有什么想法都可以通过这片地来实现。”

  现实情况,当然没有她说得这么轻松。来到南崴子村做科技小院时,王秋举和丈夫带来了只有1岁的女儿。孩子就在这片泥巴地里,慢慢跟着科研团队长大。

  打开装满杂物的小屋,王秋举向本报记者展示,这就是她在2020年到2023年期间,住了接近4年的地方。在这期间,女儿慢慢长大,儿子也出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