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两个“鱼米乡”高质量发展对话(2)

光山新闻网 采集侠 2024-08-20 11:34:01
浏览

2015年起,盘锦市打响生态恢复发令枪,工作组逐一落实补偿转产、异地置换方案,到2020年实现辽河口湿地598个围海养殖户全部退出,恢复湿地8.59万亩、自然岸线15.77公里,造就了全国最大的“退养还湿”单体工程。

“就像一次刮骨疗伤,虽然很痛但值得。”盘锦市自然资源局干部孙大志说,随着一片片潮沟被清淤疏浚,鱼虾开始洄游繁殖,湿地的生态功能开始复苏了。

与盘锦类似,经过多年开垦,黑龙江垦区一度面临生态环境急转直下:黑土地水土流失严重,湿地面积逐年递减……北大荒集团树立新发展理念,采取工程、生物、农艺20项技术措施综合施治,加强黑土地保护。

稳住了生态修复的“基本盘”,一批精雕细琢的环保举措正在两地铺开。

在北大荒集团建设农场有限公司玉米地块,一根根粗壮的玉米翠绿挺拔,微风吹过,叶片摩擦发出沙沙响声。北大荒集团建设农场有限公司第四管理区主任齐利民用脚尖拨弄着地头的黑土说:“你看这土多松软,作物扎根好,渗水性也好。”

近年来,北大荒集团不断深挖绿色产能,减少化肥用量,垦区各地纷纷施用有机肥替代化肥,进行粪肥还田。有机地块不能使用农药,就探索出一套物理除草法,除草率达90%。

“地力不同,肥料配方也不同。”在北大荒集团建设农场有限公司,农业科技服务中心主任赵新刚带领团队,正给每块土地按方配肥。测土配方施肥可以有效避免过度用肥,近年来土壤板结情况得到极大改善。

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盘锦湿地已是野生动物栖息的“天堂”。

沿公路穿越芦苇荡,记者来到辽河口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鹤类繁育保护站,技术员赵仕伟正给十几只丹顶鹤喂食,查看小鹤长势。

盘锦市采取种鹤饲养、人工繁育、雏鹤暂养、野化训练等方式,近些年共救助、繁育、放飞丹顶鹤200多只。盘锦市林湿局局长侯军说:“作为辽河口湿地‘三宝’的丹顶鹤、黑嘴鸥和斑海豹,经监测种群数量均出现增长势头,鸥鹤纷飞见证了生态保护之效。”

做足旅游特色:从美不胜收到惊喜连连

时值暑假,盘锦红海滩国家风景廊道游客如织。登上观景台,向南望去是成片的红海滩,转身再看,一幅巨大的稻田画在风中摇曳,令人心旷神怡。

“景区内3万亩红海滩与海洋、芦苇荡构成了一幅奇美画面,是难得一见的河口湿地景观。”盘锦红海滩旅游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孙焕新这样说。

获得“国际湿地城市”的称号,盘锦市以红滩绿苇、鹤舞鸥翔的生态之美,每年吸引近千万人次游客观光旅游。以湿地为品牌,盘锦市不断培育文旅新业态和消费新热点。春季“观鸟赏花、踏青采摘”,夏季“休闲避暑、畅享田园”,秋季“观红滩绿苇、品蟹肥稻香”,冬季“嬉冰雪、泡温泉、住民宿、过大年”,全时全季全域旅游渐入佳境。

从辽河三角洲,到三江平原,独特的自然景观吸引游客涌流。但盘锦市和北大荒集团的旅游开发并没有止步于自然景观。近年来,两地不断加入文化、体育、创意元素,让外来游客从美不胜收中收获惊喜连连,从而将“大流量”转化成了“好口碑”。

黑龙江省东南边陲碧波万顷的兴凯湖畔,一座红色丰碑在北大荒开发建设纪念馆前巍然屹立,让走近的游客不由心生敬意。

70多年前,百万青年头戴瓜皮帽、啃着冷馒头,在寒冷荒原上战天斗地的豪迈,被纪念馆内一件件珍贵文物、一幅幅历史照片还原。

“‘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勇于开拓、甘于奉献’的北大荒精神,曾经激励了几代中国人。”北大荒集团总经理助理张如说,集团持续开发军垦文化,建设红色教育、研学基地,不断挖掘北大荒精神的时代价值。仅过去两年,北大荒开发建设纪念馆年参观人数就有20万余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