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劫持的不只是浏览器主页 手机APP过度索取权限何时休

光山新闻网 王林 2019-05-21 04:22:32
浏览

  被劫持的不只是浏览器主页——

  手机APP过度索取权限何时休(“浏览器主页劫持”报道追踪)

  本报记者 喻思南 吴月辉 刘诗瑶 谷业凯 冯 华 余建斌

  记者在调查浏览器主页劫持现象的过程中发现,手机APP(应用程序)也是互联网技术霸凌的重灾区。“灾情”如何?记者进行了调查。  

  ■安装时要求权限过多、收集信息过度,APP技术霸凌时有发生

  “我的手机APP一打开网页,就弹出各种抽奖小广告”“看个视频,却要求获取我的通讯录权限,不打开权限就无法观看”“下载后安装APP,需要获取我的地理位置信息,不同意就装不了”……手机APP要求权限过多、过度收集信息非常普遍,也是被吐槽和投诉的技术霸凌“重灾区”。

  记者在百度搜索框敲入“APP权限”,马上就自动显示“APP权限过大”和“APP权限哪些需要禁止”的搜索提示。“APP权限过大”的百度相关搜索结果量超过400万个,“APP权限哪些需要禁止”的搜索结果量也超过200万个。

  在对40多万款APP进行调查后,中国人民大学信息学院教授孟小峰团队发现,目前APP的各类权限接近40个,但大部分权限跟APP实现功能的正常需求并不匹配。

  前不久,上海市消费者权益保护委员会对39款手机APP涉及个人信息权限的测评显示:超过六成APP在用户安装时申请了很多敏感权限,却不提供实际功能,包括读取通讯录、电话权限、短信权限、定位权限等。

  DCCI互联网研究院首席专家胡延平告诉记者,为了提供服务、提升体验,一些APP要求权限、收集信息是合理的,但应该有边界。“大多数用户并不知道APP要这些权限做什么,也不会仔细了解每个权限的风险,很容易不知不觉地掉进风险盲区。”

  安装APP时,在用户不知情的情况下,违规捆绑无关软件、违规搜集用户个人信息……手机APP中的“恶意分子”所引发的技术侵害则更加难以防范。据中国科学院信息工程研究所副研究员刘奇旭介绍,这类APP技术入侵主要通过3种方式实现——

  一是将正常的APP安装包替换成攻击者的安装包,或是在用户正常安装时,关联安装恶意APP,“操作者”通常是第三方应用商店或者手机中的恶意软件;

  二是手机中的恶意软件监测手机APP的运行状态并进行攻击。例如,当用户打开某个APP的界面时,被恶意软件探知后,启动其仿冒界面来覆盖原界面,导致用户在仿冒界面中输入自己的账号信息,并被攻击者获取;

  三是手机中的恶意软件会中途“劫持”用户对某个页面的访问,代之以返回错误或含有恶意代码的页面。例如用户在使用APP时会被插入不良广告,操作者通常是不良运营商和手机中的恶意软件。

  ■影响体验,泄露隐私,APP劫持的背后是经济利益驱动

  安全专家表示,APP存在的过度要求权限等技术霸凌行为,不仅影响用户使用体验,还可能导致隐私泄露,甚至造成财产损失。腾讯发布的《2018年手机隐私权限及网络欺诈行为研究分析报告》显示,手机APP是重要的隐私泄露渠道之一。

  智能手机是人们目前常用的移动互联网终端,存放着用户的社会交往、行为喜好、生活规律、账号密码、照片视频等隐私数据,甚至还包括商业机密文件。胡延平说,一些APP越界获取权限,用户不小心就掉进“天罗地网”,手机里的个人信息随时处于“裸奔”状态,无异于被APP“数据劫持”。

  一些权限如果被恶意APP获取,会引发更大的风险。比如,APP要求的日历权限允许读取、分享或保存日历数据,如果该权限被恶意APP利用,可能用来追踪用户每天的行程;电话权限被恶意APP利用,可能会产生额外的电话费用、泄露智能设备的独有编码信息;通讯录权限被恶意APP软件获取后,不仅联系人信息被泄露,还很有可能被传播垃圾邮件、短信或电话的人利用,轻则给日常生活带来骚扰,重则还会引发诈骗、勒索等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