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季成“分手季”创业合伙人为何难过“毕业分手关”(3)

光山新闻网 刘洋 2019-05-24 07:12:09
浏览

  2014年,是杨书所在的“校园大学生创业联盟”最辉煌的时刻。公司靠大批量进货来争取折扣,寻找各学校代理人卖货,通过联系各高校学生会外联部部长或创业协会会长,在广西区内27所高校发展了自己的线下团队,团队累计成员近4000人,成为广西最大的大学生创业团队之一。

  “社会上很多企业老总都来谈合作,希望在校园推广矿泉水、方便面等产品。”短时间内,获得了社会上多项荣誉,各种新闻宣传报道接连刊登,杨书反思,“当时整个人都膨胀了。”

  短短半年时间,因公司对校园业务管理松懈,大批校园代理人离开,线下销售开始出现混乱,营收暴跌。

  与此同时,线上购物平台也出现“难产”。他们与南宁高新区工作的设计团队方科(化名)合作制作App,付款两万元,却只得到基本的模板;找来研发团队,承诺转让25%的股权,没想到才几个月,开发人员玩起了“失踪”。

  两年时间,杨书已负债50多万元,“以卡养卡,支撑不住了就找家里借钱。”合伙人看不到公司的出路,大量主创成员集体出走。

  “8年来,合伙人换了一批又一批,说到底,跟着兄弟我赚不到钱,就不想一起干了。”杨书觉得,自己起初创业只想着扩大业务范围,却忽略了管理上的跟进。他觉得,大学生遇事抗压能力低可能是另一个原因。所以第四次选合伙人,杨书找了几位80后。

  在华中师范大学创业导师丁玉斌看来,创业应是一个破釜沉舟、全力以赴的事业,但对于大学生而言,临近毕业,他们可以读研、找工作,有很多退路可以走。所以在毕业时,如果对项目认可度不够的话,这种创业激情很容易流失。

  曾在研二休学创业一年的杨万里便是一个典型的案例。2016年,杨万里拉上来自华师计算机、美术学院还有外校的同学,组成了7个人的小团队,搭建网络社区平台,为校园内学生提供互帮互助、沟通交友的平台,并取名为“桃花源”。成员投入了两万多元成本,预计4个月后上线使用。

  负责技术开发的合伙人还兼顾在校企工作,时间精力逐渐跟不上。其他人也各自有实习和课程,项目拖了半年后,软件才勉强上线。这个年轻的学生团队早已没钱来推广运营,融资更是希望渺茫。

  “创业合伙人在商场上是命运共同体。” 武汉理工大学创业学院院长赵北平认为,选择合伙人时,除了有共同的志向,还需具备互补性,除了个性互补、资源互补,也包括知识能力结构的互补。

  “要充分发挥大学生的知识优势,而不只是眼前的大学校园优势。”赵北平表示,大学生合伙人不能只凭着一股热情去做事,应理性地看待创业项目,如在选择创业领域时,应对市场进行充分调研,判断其项目的广度、深度、频度、效度,结合找准自身的竞争力,才能在创业战场上立足,“真正成就‘中国合伙人’”。

  (文中所有创业者均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