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维为哈佛演讲:驱散中美关系上空的乌云

光山新闻网 admin 2019-02-02 22:38:41
浏览

  张维为哈佛演讲:驱散中美关系上空的乌云

张维为哈佛演讲:驱散中美关系上空的乌云

  张维为:非常高兴能够在中美关系发展的这个关键时刻,举办这么一个国际论坛。感谢各位尊贵的来宾和知名学者,你们的到来使这个论坛满堂生辉。

  40多年前的1976年1月,《时代周刊》首次把中国领导人邓小平作为封面人物刊登出来,同时还在他的图像边上用大幅字体提了一个问题:“中国:是朋友还是敌人?”(China: Friend or Foe?) 这表明当时的美国,在周恩来总理去世后,在毛泽东主席身患重病时,对中美关系将如何演变充满了不确定。但40多年过去了,许多美国人今天似乎还在问这个问题:“中国:是朋友还是敌人?”

张维为哈佛演讲:驱散中美关系上空的乌云

  最近,不少美国朋友和中国的美国问题专家都在说:现在美国社会的主流对中国越来越消极,甚至敌视,许多平时对中国比较友好的人士也不敢出来说话了。美国副总统彭斯先生最近的讲话给人感觉中国已经是“敌人”了,甚至是很恐怖的敌人,他认为中国正在干预美国内政,甚至“要换一个美国总统”。其实这是很多美国人的想法,特别是很多哈佛人的想法(众笑)。

  我本人倒是希望这些都是“假新闻”,毕竟40年间,中美的各种交流增加了上百倍:以双方的贸易为例,2017年的中美贸易额是1979年的233倍。双方的人员交流也从无到有,今天每天都有14000人来往于中美之间,每17分钟有一架飞机飞往对方国家。当然由于特朗普总统发动了不明智的中美贸易摩擦,刚刚过去的“中国国庆黄金周”,中国访美游客数量下降了40%多。

  这里我要补充一句。中国今年的国内消费规模近6万亿美元,这还是按照美元官方汇率计算的。如果按照购买力平价计算,消费市场更大。换言之,中国已经是世界最大的消费市场。和世界最大的消费市场发生贸易摩擦,是不可能胜出的。

  我也知道有些人对中美关系还是持谨慎乐观的态度,美国社会,特别是年轻人关心中国的越来越多。在许多与中国交流多的州和市,从官员到企业界都对中国非常友好。中国美国商会的最新调查也表明,尽管特朗普总统挑起了中美贸易战,但多数美国在华企业继续看好中国,其中三分之一计划进一步增加在华投资。

  究竟哪种观点是主流,我们可以再观察一会儿。即使是悲观观点暂时占据主流,我们也不必过度悲观,毕竟英文中有个富有哲理的说法:Thing may have to get worse before they get better (情况只有变坏之后才可能变好),中国人也有个同样意思的表述,叫“好事多磨”。这符合事物发展的辩证法,只有不断地克服问题和矛盾,我们才能达到知己知彼、合作共赢。这也使我们这次在哈佛大学进行的交流变得格外富有意义。

  我们需要直面问题,坦诚沟通,唯有这样才有利于尽快驱散中美关系上空的乌云,使我们双边关系走上比较健康发展的道路。所以我将坦诚地提出自己的观点,也愿意回答大家的任何提问。我强调“任何提问”,没有禁忌。

  我想谈谈美国对中国的三个认知误区:

  认知误区之一:所谓的“修昔底德陷阱”,即一个守成大国和新兴大国的冲突乃至战争难以避免。

  认知误区之二:中国要向世界推销中国模式。

  认知误区之三:中国奉行扩张主义。

  限于时间,我不准备详细论述每一种误解,而是希望揭示这些误读背后的文化逻辑,从而在一个更大范围内对这些误读进行解构。

  让我们还是回到“中国,是朋友还是敌人?”这个问题。恕我直言,这个问题背后是比较典型的西方式或者说美式思维逻辑,这种逻辑的最大特点是黑白分明、非此即彼、你赢我输、零和游戏。

  同样逻辑的论述还有美国前总统乔治•布什所说的:“要么与我们在一起,要么就是我们的敌人”(with us or against us);还有特朗普总统与中国贸易争端的假设:中国贸易顺差,便是中国得了好处,美国吃了大亏。

  依我个人之见,远比这两位政客更加睿智的两位哈佛教授似乎也没有摆脱同样的逻辑,我指的是萨缪尔•亨廷顿教授,他多年前提出了“文明冲突论”,还有格雷厄姆·埃利森教授,他提出了“修昔底德陷阱”,尽管埃利森教授的本意是力求避免中美两个大国爆发冲突。我认为这两种观点背后的逻辑还是零和游戏、你赢我输,是一方崛起必然要以另一方衰败为代价。

  中国有着历史没有中断的古老文明,我们的政治文化传统似乎比欧洲的更加包容和淡定。我们一直认为寸有所长,尺有所短,不同文明、不同民族完全可以互相借鉴,取长补短,最终实现双赢多赢。

  如果以中国政治文化的视角来提出问题,我们可能不是问“这个国家是朋友还是敌人?”而是问“这个国家是朋友,还是将要成为朋友?(a friend or potential friend?)”。

  换言之,在中国政治文化中,特别是处理国与国关系的政治传统中,所有国家都是现在的朋友或者未来的朋友,我们不以意识形态划线,不以政治制度划线。即使某个国家由于种种原因目前与中国的关系困难重重,但我们坚信,最终我们可以创造条件化敌为友。中国今天外交政策的最大特征,我个人认为,就是与所有国家打交道,力争与所有国家都成为朋友和伙伴。

  透过“朋友还是敌人”和“朋友还是将要成为朋友”这些字面的差别,我们可以看到中西方两种政治文化传统的差别,特别是宗教传统的差别。

  欧洲历史上有上千年的宗教战争,不同的宗教之间,同一宗教内部不同的教派之间都打过无数的仗。相比之下,中国历史上也有各种各样的战争,但鲜有宗教战争。这种巨大差别很大程度上,我个人认为,与西方一神教传统有关。一神教传统往往意味着:你和我的信仰不一样,你就是异教徒,我是正确的,你是错误的乃至邪恶的,我必须把你变得与我一样,否则你就是我的敌人。

  相比之下,中国宗教传统本质上是包容与综合的,所以中国历史上出现了儒释道互相交融、相得益彰的局面,使中国成功避免了长期宗教战争的煎熬,这大概也是中国历史得以延续数千年而没有中断的主要原因之一。

  当年伏尔泰、莱布尼茨、斯宾诺莎等欧洲启蒙思想家面对政教合一、宗教战争频发的欧洲,都高度羡慕和赞扬中国这种他们称之为“自然宗教”的传统,也就是切近自然、非政治化,非零和游戏的伟大传统。

  当然中国宗教传统还有一个特点,即不允许宗教干预政治,所以中国政教分离的传统源远流长,我们对此感到自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