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贺兰山下风光好(砥砺奋进六十载·塞上宁夏
“真是想不到!”初到宁夏的人,常常不禁发出这样的感叹。宁夏仅有6.64万平方公里土地,却拥有壮阔而多样的自然风光。史前考古发祥地水洞沟,“一代王朝远去的背影”西夏王陵,游牧民族的艺术画廊贺兰山岩画,“中国影走向世界的出发点”镇北堡,长达1500公里的古长城,古丝绸之路上的寺庙、石窟、古堡……这里的人文景观,让人走进历史与神秘。
2016年9月,原国家旅游局正式批准宁夏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单位。自此,宁夏开启了以“全景、全业、全时、全民”探索发展全域旅游的新路径。
“宁夏属于西部欠发达地区,人才与资金相对匮乏。但这里地域小而美、特色浓而鲜,发展全域旅游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自治区旅游发展委员会副主任万学道介绍,宁夏明确提出,把全区作为一个大景区来打造,以旅游为龙头,引进外来消费和动力,带动全面发展,将本地人的幸福家园和游客的休闲度假乐园统筹起来,走一条绿色崛起之路。
全域旅游“金扁担”,挑起高质量发展
按照全景覆盖、全业融合、全时体验、全民参与的理念,宁夏以点带面、以线连片、南北呼应、一体发展,打造旅游全域发展新格局。
为推动这一格局尽快形成,自治区先后制定出台了全面提升旅游服务质量、促进旅游投资和消费的意见,印发实施了加快全域旅游发展的系列文件,并编制完成了《宁夏全域旅游发展总体规划(2017—2030年)》,提出到2025年,成功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打造旅游千亿元产业的奋斗目标。
不久前,在吴忠市青铜峡大峡谷景区,“九曲金沙湾·梦幻花海节”创建国家5A级景区节庆活动吸引上万游客纷至沓来。在盛大的节日氛围中,从黄河楼眺望远方,浩浩荡荡的黄河以S形进入青铜色的大峡谷。峡谷入口西侧,一片金灿灿的沙海覆盖了部分峡壁。沙海另一侧,向南急转而下的黄河冲击出一片万米长滩,滩渚上芦花荡漾,鸥鹭泛波。
因为怀抱拦河大坝、一百零八塔、大禹文化园、十里长峡、鸟岛湿地、中华黄河坛、黄河楼等众多景点,仅到青铜峡一地,便可集中领略黄河文化、水利文化、丝路文化以及塞上江南风光。去年10月,青铜峡市引黄古灌区成功列入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
“为进一步激活全域旅游业态,延伸产业链,我们从自身优势出发,组建青铜峡黄河文化旅游集团公司、开设青铜峡旅游直通车、组织各项文化旅游节庆活动、启动青铜古镇运营,举全市之力构建全域旅游发展新格局。”青铜峡市市长金永灵说。
为了让全域旅游这条“金扁担”挑起旅游业高质量发展,自治区支持创建全域旅游示范市和示范县,4年来共安排地方债券资金7.5亿元,极大推动了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工作。
产业融入旅游,转型增添动力
“我的宁夏川,我的米粮川,鱼米之乡塞上的江南……”在宁夏,产业、生活与旅游正紧密结合起来。
银川市金凤区在市民休闲纳凉的水上公园,打造出讲述丝路故事的“凤舞丝路”水幕灯光秀,乘坐古画舫夜游银川成为大家争相体验的新项目。在绵延百公里的贺兰山东麓沿线,汇集了沙湖、沙坡头、西部影城等3个国家5A级景区,西夏王陵、贺兰山森林公园等17个A级景区,构成一条人文风情与自然景观结合的优质旅游带。
塞北平原上,种水稻是一大特色,观光农业应运而生。贺兰县一家名叫“稻渔空间”的生态休闲观光园,将3600亩稻田和介绍水稻、水产、禽类综合种养知识的科普长廊集中呈现在游客面前。在稻渔种养区,插秧、抓鱼等体验项目更是深受游客欢迎。这里对60岁以上的老人和12岁以下的孩子免门票,而花费50元购买门票者,可以在观光后凭票领取一份5斤包装、售价50元的园区自产有机大米。
老板赵建文原是本地农民,他告诉记者:“以前一直经营大米加工厂,2016年,瞅准了观光农业的前景,在原有基础上流转2000亩地,建起了‘稻渔空间’。如今,这里除了是游客观光玩耍的好去处,也是国家级稻渔综合种养示范区和自治区科普示范基地。”
全域旅游的创建与深化,使得宁夏旅游业总收入连续多年两位数增长。2017年,宁夏接待游客3103万人次,旅游总收入278亿元,今年上半年,全区已接待国内外游客1699.51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138.69亿元。旅游业对宁夏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率超过8%,正式成为自治区战略性支柱产业。
当地群众能致富,游客更有获得感
“盐池不仅有滩羊,还有长城与草原,真是不虚此行!”在盐池县古城墙边一家餐馆里,银川市民景鹏兴奋地说。原本只打算请外地朋友在此品尝正宗羊肉的他,临时增加行程,游览了明长城和秦汉时期的张家场古城遗址。
盐池县位于陕甘宁蒙交界,是宁夏的“东大门”。这里有3道明长城和1道隋长城,共259公里。20余处古城堡、200余个墩堠至今遗迹犹存。县委书记滑志敏介绍,盐池县按照产业围绕旅游转、产品围绕旅游造、结构围绕旅游调、功能围绕旅游配、民生围绕旅游兴的思路,打造了长城文化、生态自驾、乡村休闲3条观光带。
观光带上遍布刺绣工作室、书法室等10多个文化旅游商品展示销售点,其中最吸引游客的,是一家企业生产的二毛皮坐垫、披肩、服装等产品。老板周永红自豪地告诉记者:“我们把50多名外出打工人员带回了家,每人每月收入4000元左右。去年创造产值1600多万元,是全县脱贫致富的典型。”
《 人民日报 》( 2018年09月25日 04 版)
(责编:冯人綦、曹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