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便捷接驳到旅游观光

光山新闻网 admin 2019-02-02 22:43:17
浏览

  辉煌—衰落—新生

  摆渡人杨建明眼中的轮渡变迁

  岸上的年轻水手扬臂将缆绳抛出,汽笛一声长鸣,“交运轮渡01”缓缓驶离朝天门码头,往对岸的江北嘴驶去。这是我市现存最后一条真正意义上的过江轮渡。  

  这个场景,杨建明再熟悉不过,他仿佛又见到了30多年前的自己——曾经无数次往返于江上,目送乘客上船下船,从此岸渡到彼岸。

  如今,杨建明的身份已转变为两江游轮的船长,然而,在过江轮渡上的那些日日夜夜却早已成了心中无法抹去的烙印。

  追忆青葱岁月

  那个年轻水手有个梦想:当船长

  1982年夏,不满18岁的杨建明进入重庆市轮渡公司,在过江轮渡上当上了一名水手。

  小伙子有个梦想:当船长。这个梦想就在“轮渡301”落地、生根、发芽。轮渡船不算大,不到30米长的船身,载客量200多人,客舱里只有两把能缓慢摇头的风扇。虽然简陋,却是方便两江四岸的市民过江必不可少的交通工具。

  每天早上5点,杨建明和同事们就在甲板上开始忙碌,进行开航前的检查。发动机、仪器仪表、救生设备,都得一一仔细查看。他一边将硕大的舵盘擦得锃亮,一边往岸上瞧,第一批乘客已候在码头岸边。

  5点30分,第一班轮渡准时发航。过江到南岸单程需要7分钟,加上上下船时间便是一刻钟,一个来回大概需要半小时。

  轮渡载满乘客往返两岸,片刻未曾停歇,一直忙到晚上10点收航,每天跑32个来回,64趟。一万多人坐这艘船在江上往返,除了起大雾或涨水封航,日日如此。

  杨建明记得,当时重庆主城只有两座跨江大桥,公交线路也不多。如果从南岸弹子石到渝中区朝天门,坐公交车需要2个小时,还得转几道车。轮渡自然成了过江首选。

  轮渡浪漫邂逅

  好几位船员的爱情在这里萌芽

  就这样,在江上不断往返成为杨建明的日常。早晨和傍晚是最忙碌的时候,两岸都排起长队,有时要排一个多小时才能坐上。船还在江中行驶,杨建明就能瞧见岸边翘首以盼的乘客。

  船长加船员一共6人连轴转,根本歇不了气。经常是过了饭点,等乘客稍微少了一点,他们才去匆匆刨几口冷饭。

  由于公交车晚上八九点就收车,为方便当时重庆烟厂、重棉三厂上夜班的工人,后来又增开了夜班船。

  杨建明当年在船上当水手时的任务主要是拉缆绳、下锚、开关门,提醒上下乘客注意安全。人群中有个漂亮的姑娘,上下班都坐杨建明这班轮渡,对这位经常主动搀扶老人、勤快又开朗的帅气水手,常常忍不住多看几眼。后来,这位乘客成为了杨建明的妻子。船上其他好几位船员的爱情也都是在这轮渡上萌芽的。

  轮渡就是一个小小的世界,充满烟火气。熙来攘往的市民,说说笑笑,有的手里拎着菜,有的提着鸡鸭,有的从新华路批发市场出来,抱着个装满货物的花布包裹。

  杨建明从水手转为了舵工。那时转向还是靠人力舵,直径近1米的舵盘扳起来很费力,满舵需要扳七八圈。最初掌舵,一天下来,手都拿不稳筷子。

  杨建明深爱在轮渡上的工作,虽然并不是年轻时梦想着的巨轮,但它承载了江两岸市民的出行重任,他感到很光荣。

  晚上也需要有人护船,因为船只随时可能受到水流和风向影响。为了船的安全,他们轮流守在船上过夜。值完班,扎进江里,游上一圈,比什么都爽快。

  最辉煌的时期

  平均每天乘客量超过10万人次

  乘客先在岸边的渡轮售票亭买票,杨建明记得,从江北到朝天门只要4分钱,朝天门到夜猫溪5分钱,比公交车便宜。

  过江轮渡在开航前,船员需要用望远镜观察过往船只,通报船位、动向、始发港、停靠码头等信息,确保船只安全。开航前鸣笛,表示准备移泊。过江轮渡必须主动避让顺江船只,让其他船只过了以后再过江。最初还没有用上无线,是用不同声号的鸣笛表示不同的含义。

  轮渡如何加油?有“水上加油站”,也就是专门负责加油的船只。快没油了,加油船便开过来,将船舱里的柴油通过管道抽到轮渡船上去,一般几百公斤油够用一周左右。

  上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初是重庆轮渡公司最辉煌的时期。全市有轮渡船40艘,都已由当初烧煤炭的蒸汽“小火轮”全部发展为内燃机轮船,经营航线达19条,通达主城各区及沿江一些乡镇。望龙门至龙门浩的轮渡除了自身载满乘客之外,还要另外拖绑一条驳船载客,才能满足市民的过江需求。

  主城有40多个码头,平均每天乘客量超过10万人次。轮渡公司员工最多时有3000多人,还有造船厂、印船票的印刷厂、医院等。

  从衰落到新生

  开辟观光渡轮,着力发展两江游

  杨建明原以为自己会一直在过江轮渡上这样忙碌下去。

  随着菜园坝大桥、朝天门大桥等一座座跨江大桥的修建,城市交通的飞速发展,渐渐地,市民习惯了坐着公交车从桥上到达对岸,接着是出租车、私家汽车。上世纪90年代以后,曾经人声鼎沸的轮渡码头冷清下来,很多时候一个班次有寥寥几个乘客,跑一趟的收入还不够油钱,有时甚至“放空”。多条轮渡航线因无人乘坐而停航。航线萎缩后,老的轮渡船只逐渐报废。

  曾经的王家沱轮渡造船厂也已沉寂,还剩几只趸船黯然停在河边。在此建造的最后一艘人力舵“轮渡201”前年退役,准备报废。到2010年,主城过江轮渡还有4艘,航线已萎缩为朝天门至野猫溪、江北嘴和磁器口至桂花园。

  上世纪90年代初就来到渡轮公司工作的李自荣表示,很早以前公司就意识到必须转型,那么如何满足市民新的需求呢?

  2002年,轮渡公司正式转变思路,开始着力发展两江游。后来又开辟了朝天门到洋人街的观光轮渡,逢年过节总是排满了人。

  2014年黄金周,乘坐观光轮渡的游客单日突破1万人。船只也升级到了上下两层观光船,更多考虑到乘客的舒适度,增添了空调、视机、卫生间等设施,全部按照游船标准打造。

  “轮渡并没有消亡,而是从传统的交通功能升级为交通+旅游功能,以新的发展形式继续存在。”李自荣说。

  传统的过江轮渡仍保留了最后一条,即渝中区朝天门——南岸夜猫溪——江北嘴的“三角航线”,从野猫溪上岸就是南滨路的“字水宵灯”,从江北嘴上岸,可以去往中央公园和大剧院,票价依然是2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