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绿意盎然的美丽中国:看各地如何造林植绿(2)
如今,民勤全县人工造林保存面积达到229万亩以上,在风沙线上,已建成长达300多公里的防护林带,全县森林覆盖率由上世纪50年代的3%提高到17.9%,青土湖、老虎口、西大河、龙王庙等大的风沙口得到有效治理,成功阻止了腾格里和巴丹吉林两大沙漠合拢。
河北雄安新区今年将新植树10万亩
“近自然”打造千年秀林
本报记者 史自强
河北雄安新区容城县八于乡北河照村,工人们正忙着开展春季植树。白皮松、黄栌、白蜡等新栽下的树苗错落有致,以一种特殊的混交方式被种下。
中国雄安集团生态建设公司副总经理彭旭更介绍,与一般造林不同,雄安造林践行的是“近自然造林”理念。何谓“近自然”?“就是遵循‘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原则,最大限度地模拟自然界中森林生长的环境,通过必要的人工干预,让树木实现个性生长、自然演替,让森林接近自然林、优于自然林。”
雄安新区的大清河片林,是2017年开始栽植的第一片近自然森林,这里将成为新区的城市中央森林公园。
记者看到,林中的树种非常丰富,有油松、白皮松、银杏、国槐等,树与树之间不讲究“整齐”,没有确定的株行距,相邻的几棵树也不在一条直线上,而是自然随机布点、“无序”栽植。
“这些树栽植的时候,有两年的苗,也有多年的苗;树胸径小的有3厘米,大的有8厘米;树的高度,矮的有二三米,高的有10米,整体营造一种异龄、复层、混交的近自然森林。”彭旭更说。
雄安新区自成立以来,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提出要建设配得上“千年大计、国家大事”的“千年秀林”。
“千年秀林,不是说每一棵树都能活1000年,而是通过近自然森林的抚育、管护,促使其产生较强的自我更新、自我演替能力,形成一个生命力和包容性都极强的生态系统,”彭旭更说,“千年秀林和人类社会有很多相似之处。一棵树的寿命可能只有几十年,但自然演替出的‘树子树孙’能够不断繁育,从而让森林获得长久生机和活力。”
雄安新区“近自然造林”,在树苗的选择上,也有严格标准和明确要求。优选高质量的原生冠苗,而非人工干预较大的截干苗,目的就是尊重苗木本性,尽可能地接近自然、原生态。同时,为了提高成活率,优先使用抗逆性强的乡土树种、本地苗木;制定千年秀林技术标准,规范植树造林的每一个作业过程。
目前,以大清河片林为代表的雄安近自然森林,长势良好。银杏、国槐、法桐等树胸径已长粗了约3至5厘米,油松等树长高了1米左右。丰富、混交的树种,增强了抵御病虫害的能力,形成了优良生态环境,桃、梨、樱花、海棠等提供了食源和蜜源,使得野兔、刺猬等小动物以及野鸡等鸟类,越来越多地出现在林中。
2017年至2019年底,雄安新区新造林超过30万亩,树种达200余种。雄安新区今年将新增造林10万亩。全河北省今年计划造林500万亩,分布在雄安、太行山、燕山等多个地域。
浙江计划5年新增造林180万亩以上
植树造林重数量更重质量
本报记者 方 敏
“坑再挖得深一些,树根才能舒展……”浙江省淳安县梓桐镇程家源村,护林员叶发林边挖土,边指导大家种树,忙得不亦乐乎。入春以来,淳安县抢抓植树造林黄金时节,截至目前,已完成新增造林10800亩,占年度计划数的9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