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粮台古城遗迹发掘:发现中国最早城市排水系统
古城遗址平面方正规整、内部中轴对称,在城市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
城门及城内发现的多处陶水管排水设施,为研究早期城市的水资源管理系统发展提供了重要线索。
平粮台古城遗址是4000年前中国史前文明的重要实证。古城出土的各类遗存,从不同层面展现了中原龙山文化的地理优势和文化特质,是新石器时代末期各区域文明交汇融合的集中体现。
河南淮阳,古称陈州,这里有伏羲的太昊陵、孔子的弦歌台,素有“八千年看淮阳”的说法。
平粮台古城遗址位于淮阳县城外东南角,是4000年前中国史前文明的重要实证。上世纪80年代,长达10年的考古发掘揭示了这座属于新石器时代的早期城址,并由此激发了中国考古学界关于城市起源与早期文明等问题的讨论。1988年,平粮台遗址被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得到重点保护。2010年以后,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又对其进行系统勘探和调查。从2014年开始,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和河南省联合组队对平粮台古城遗址开展了连续6年的系统发掘。
平粮台古城遗址成为近年来新石器时代考古中的一项重要发现。遗址平面方正规整、内部中轴对称,在城市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城门及城内发现的多处陶水管排水设施,为研究早期城市的水资源管理系统发展提供了重要线索。作为豫东地区的区域社会中心,平粮台古城出土的各类遗存,从不同层面展现了中原龙山文化的地理优势和文化特质,是新石器时代末期各区域文明交汇融合的集中体现。
古代城市规划的开始
人们对古城的印象和标准,不外乎方方正正、坐北朝南、中轴对称、四通八达。这样的“城”不仅是中国数千年历史进程中逐步形成的“规矩”,也影响了东亚地区古代城市的发展规划。
平粮台古城遗址,是这种城市布局的最早实例。系统的考古钻探和数字化记录分析结果显示,平粮台城址平面形状为正方形,基本正向,城内长宽各185米,城内使用面积共计约3.4万平方米;加上城墙宽度,则城址占地总面积5万多平方米;再包括外侧城壕,面积约10万平方米。
不同于4000年前长江中下游堆筑的城墙和北方草原地带的石头城,平粮台的城墙是版筑夯土而成。这样的建筑方式就地取材,结构坚固,墙体坚硬,因此自新石器晚期开始,它在中国黄土地带延续使用,不仅是中国历代古城墙的标配技术,也在青铜时代成为宫殿和大型建筑基址的重要建筑手段。
平粮台城址的南、北、西三面各有一城门,城门位置均居中。上世纪80年代对南城门的考古发掘,揭露了一组布局周正的“门房”基址。南门遗迹由中间近1.7米宽的门道和两侧两座房子基址组成。这两座房子依城墙用土坯原地垒砌建筑,房门相对,两座房子规格一致,都是总面积13—14平方米、平面为长方形的单间土坯建筑。
南城门内外均有路面相通。2019年的发掘中,在城中部发掘居址区时也揭露出一段类似路面的垫土层,为细密的白色细沙土,不同于一般的房屋垫土。根据南城门内外路段和城内新发现的这段路面堆积,可以复原一条贯穿古城南北的道路,其两端分别对应南北城门,位置居中,是一条名副其实的“中轴”大道。根据几处路面堆积的层位进行分析,可知这条道路从建城之初到古城遗址的最晚阶段延续使用,说明中轴对称的布局在古城使用阶段始终如一。
城内布局以这条南北向中轴路相隔,规划严整。城内东南部的全面揭露,确认了多排东西向布局的高台式排房。最初的房屋在生土上成排统一规划建造。单排房屋从城墙内侧大概20多米处开始,延续60余米,接近中轴线;每排房屋又由3—4组多间房组成,所有单间规模均较为相似。最初规划的排房间距15米左右,室外活动面基本串通相连;每组房屋的门向均朝南,布局规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