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时两年十易其稿 阎崇年如何还原故宫600年历史?(2)
也有不止一个人用“严谨”来评价阎崇年对待历史的态度。《故宫六百年》编辑曾提到,在讲到裕王朱载垕时,对这位皇子的名字,阎崇年特意叮嘱,《明史》中是垕,《明世宗实录》二〇〇卷记载的是“上命皇第三子名载坖(jì)”,这两个字要标注清楚。
阎崇年。受访者供图
“我以前考证过,传说北京昌平区有个‘平西府’,是吴三桂的府邸。我翻了能翻到的许多汉文资料,并没有相关记载。”阎崇年也提到了一件自己“较真”的往事,“这种情况下,只能去查满文资料。”
后来,他在台北故宫博物院意外查到一份《康熙满文朱批奏折》,记载了一则奏报康熙帝的御批奏折,详细记录了行宫城池、房屋、游廊等数量,正好与昌平“平西府”一带发现的城墙和护城河等遗址相吻合。
此后,他又和其他专家一起从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的满文奏折中,查到了康熙五十七年关于兴建行宫王府的开工奏折,地点正是上述“平西府”所在地。
结合其他史料,阎崇年论断,“平西府”其实与吴三桂无关,而是康熙兴建的郑家庄行宫、王府。从开始考证到最后公布结果,总计花费了一年多时间。
“求真求理,史法自然,这是我治史的旨趣。”阎崇年解释。
求新:从《百家讲坛》到试水“直播”
学术研究之外,真正让阎崇年在大众之间提升知名度的,还是火爆一时《百家讲坛》。
2004年,他受邀登上《百家讲坛》,主讲《清十二帝疑案》、《明亡清兴六十年》、《康熙大帝》等系列讲座。也有人认为,阎崇年是《百家讲坛》走出低谷的转折点,开创正说历史的风尚。
阎崇年(右)与华文出版社社长宋志军在直播中。图片来源:视频截图
“这是个比较大众化的节目。从某个角度来看,要把专业的学术词汇、知识‘翻译’成大众能听懂且易于接受的内容,也很难。”阎崇年说,当时选择接受讲座邀请,大概还是因为自己比较愿意尝试新鲜事物。
这话不假。如今,86岁的阎崇年又开始尝试制作音频课,前不久还“触网”献上了一场个人直播秀,与网友互动三个小时,毫无倦意。
“我对自己的要求,就是要做到三条。”阎崇年总结,“做人求善,能帮助别人尽量帮助;做事求实,不要‘虚头巴脑’;治学求新,这也是做学术研究的生命。”(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