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上职称就赋闲?部分中小学教师评上职称后就转岗(2)

光山新闻网 林晓舟 2020-05-19 16:07:35
浏览

  存量动不了,增量条件日益苛刻。“职数有限,只能增加聘任条件。”上述人事处处长说。一些年轻老师感到气馁,实行评聘分开的单位常常“评上了,聘不了”。“以前是评上了就直接聘,现在光评不聘,工资还按原来的拿。”一位高校教师反映,学校将仅有的高级职称的职数留作引进人才,这更加打击了本校年轻教师的积极性。

  基层呼唤改革激发干劲

  受访者普遍认为,当前,受僵化的评价聘任制度影响,公立单位只能靠“讲奉献”来激励斗志,必须加快改革。

  高级职称职数总量控制,只有下定决心“动存量”,才能解决当前难题。一位校长指出,公立单位的人员工资都由财政发放,人事关系在劳动人事部门,要动高级职称者的职级和工资,必须与劳动人事部门进行协调。

  王咏呼吁,扩大用人单位的用人自主权,以方便其根据自身情况制定相应的奖励和惩戒机制,使学校“说话能算数”。

  “破除教授终身制,应将教授变成一个有聘期、有考核的岗位,能否兑现职称的待遇要看贡献。”一位高校教师建议。

  当前,有科研单位创新采用高级职称全部“卧倒”、重新竞聘的方式管理,取得一定成效。某研究所5年进行一次“卧倒”竞聘,让有能力、有精力、有干劲的人有机会上位。但此项改革也是有限推行,比如原先二级教授的改聘为四级研究员,原先的五级副教授改聘为七级副教授,即将退休的人员不参与“卧倒”等。

  改革“动存量”,也涉及学术人才的评价问题。在国外,有的老师一辈子只靠一篇论文或著作,就能享受终身教职。如果在聘期内频繁考核,又会引发过分看重论文数量、课题数量等问题。因此,实行“教授聘期考核制”需要审慎、科学的管理制度。

  还有专家认为,应弱化编制和职称概念,高校和科研院所应发扬“能者多劳,能者多得”的理念。

  此外,还可通过加强管理调动积极性。比如通过名师工作室、银龄讲学计划、师带徒等方式,充分利用高级教师优势资源,为基层年轻教师进行辅导培训,并制定细化考核方案,进一步培养壮大教师队伍,调动其继续投身教育的积极性。(刊于《半月谈》2020年第9期)(记者 赵叶苹 杨思琪)

【编辑:陈海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