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政协委员吴浩:武汉解封后的问题都在预料中(2)
吴浩:当时提出小区封控确实也有一些不同意见,比如食品供应、老百姓看病的问题怎么解决等等。保供是我最大的担心,要让老百姓安心,物资要有保障,一些慢病病人的用药也要考虑。提出来“封城”和居家封控这些措施,能够执行下去是很重要的。对于这一点,我们有制度优势,能够做到万众一心,政府可以不惜一切代价去保障人民的生命安全。
工作重心
提出“封”就要提出“解”
北青报:武汉小区封闭管理之后,您带领专家组又做了哪些工作?
吴浩:首先是人员培训。当时志愿者还有下沉干部都没有得到很好的培训,我们就赶快编制相关教材和培训手册,教会社区医务人员,再让社区医务人员教志愿者。国家卫健委发布的诊疗方案也在不断变化,每出一版新的方案,我们就要把新的知识传输下去,同时还要督导。遛街逛巷,用脚步丈量武汉,我们每天都要步行5到10公里,把武汉所有的街道都走遍了,后来又去了襄阳、孝感、荆州。此外,还有医院医务人员的院感知识,后期对康复病人的家访和康复管理,以及复工复产的指导。
北青报:3月19日起,武汉允许无疫情小区居民分批、分时段、分楼栋在小区内进行非聚集性个人活动;4月8日起武汉解除离鄂离汉通道管控措施。这些建议是不是专家组提出的?
吴浩:提出“封”就要提出“解”。我们2月14日就开始着手研究如何解封的问题,2月27日向中央指导组防控组提出了“解封”的参考方案。
北青报:5月9日,东西湖区出现的确诊病例打破了武汉35天零新增的纪录。武汉解封之后出现的这些问题,有没有超出方案部署?
吴浩:没有,都在预料之中,我们一直保持高度警惕,国家卫健委一直强调四早,社区防控要精准施策,不松懈。一方面东西湖区的病例暴露了我们的问题,提醒大家病毒还在,不要掉以轻心;另一方面也能看出来我们现在应急作战能力提高了,做核酸检测、流调溯源、封闭管理等都是马上就进行的,我们要把这套机制坚决执行、运转下去。
展望未来
病毒或无法“归零” 要打“科技战”
北青报:除了湖北,现在国内也有一些地方陆续出现聚集性疫情,让大家对疫情再次暴发又有担忧了,到底什么时候这场新冠肺炎疫情才会结束?
吴浩:在武汉的时候,就有很多记者问我什么时候才是拐点。我认为,当民众都具备了科学的健康素养,各种预防措施深入人心,专业人员都能够做到早报告、早发现、早隔离、早治疗,这个时候拐点就来了。
我们必须意识到,病毒肯定要长期存在,可能无法“归零”。为了追求“零”而让整个社会停摆,由此造成的次生灾害也会很大。出现散发病例之后,如何做到出现一例扑灭一例,不让它造成聚集性、扩散性的社区传播,这是我们未来要考虑的。
要战胜病毒,可以是因为人群感染率高让大家建立了被动免疫,这种方式代价太大,那我们就要建立主动免疫,这需要打“科技战”。现在大家保持社交距离,其实是在用“时间换空间”,等待疫苗和更快速、方便的检测方法的成功研发,才能早日恢复到新常态,进而有序生活,把各种防控措施降到最低。
北青报:您认为疫情给大家生活带来了什么样的变化?
吴浩:从生活上来说,疫情期间为了防控,一些好的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被普及开来,比如室内开窗通风,公共场所戴口罩、推行一米线,医院的分级就诊、预约就诊等。目前,病毒还没有把人们这些好的生活习惯固化。现在我们说进入疫情常态化防控,未来要进入“新常态化”,指的就是让这些生活习惯得到固化。
从观念上来说,通过疫情,我们也在思考人与自然如何相处的问题。从制度上来说,很多人也在反思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的不足。
北青报:这次疫情防控,社区是一道重要防线,您对社区医疗机构的改进有何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