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稻田里的大学问 南昌大学有个“稻渔工程”团队(2)

光山新闻网 林晓舟 2020-06-07 09:31:00
浏览

  实地举办农业科技培训和技术指导,召集农民开展技术培训,把“养什么、怎么养,种什么、怎么种”的问题说清楚、讲明白,是“稻渔工程”团队师生们的常规工作。培训结束后,师生们往往还要和农民吃住在一起一段时间,及时跟进培训效果,实地帮助农民解决种植、养殖过程中存在的困难与问题。

  在这个过程中,团队的青年大学生们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一方面跟着老师把技术知识传授给农民;另一方面,接受农民艰苦奋斗、真诚朴实的精神教育,达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示范与推广相结合”的产教深度融合,实现人才培养、科技创新和社会服务的三者并重的实践育人教学效果。团队成员、南昌大学“水产卓越班”2016级学生吴流政说,他跟着老师推广“稻渔工程”,到农村养殖企业参与实践,在那里把学到的理论真正在实践中学习,夏天早上四点多钟起床下田,晚上八九点钟才能回来,虽然辛苦,但在现场学习时能够得到老师不断指导,将理论转化为实践,很有成就感,人生观和价值观都得到了提升。

  在外出实践之际,“稻渔工程”团队还注重用好江西红色资源丰富教育形式载体,在潜移默化中把红色基因融入师生血脉,在创新创业中增长智慧才干,在艰苦奋斗中锤炼意志品质。在“红都”瑞金叶坪红军广场上,团队的青年大学生在此缅怀先烈,不忘老一辈先烈的精神风范……

  近三年来,南昌大学“稻渔工程”团队在田间地头开展技术培训50多次,每年服务基层时间达180余天。

  3.奋力担负起脱贫攻坚的农科重任

  正是在永不停歇的实践当中,南昌大学“稻渔工程”团队的师生们奋力投入社会发展的洪流,把助力脱贫攻坚、乡村振兴作为自己的责任与使命。他们的努力,取得了良好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

  “稻渔工程”团队因地制宜探索出4种扶贫模式,即:产业升级式造血扶贫、育种联合保障式扶贫、联合生产带动式扶贫和土地流转聘农为工式扶贫。团队以“政府+项目团队(公司)+合作企业+专业合作社+贫困户”的运作模式,直接技术服务的稻田面积达10万多亩,通过江西省水产业重大技术协同推广项目组辐射推广面积超过30万亩,遍布20多个县(区);帮助30余家省内龙头企业实现经济效益3至5倍的提升,合作企业年产总值超10亿元。

  九江市凯瑞生态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在“稻渔工程”团队技术服务帮助下,两年时间里将亩产值从2100元增长到8600元,扶贫人数从52人增长到2664人,人均增收3630元,扶贫成效显著。农户高祥凤说:“我将自家的2亩田租给凯瑞公司,每年租金有1200元,我自己又在公司打工,每个月有2000元左右,比自己种田强多啦。”

  也正是在永不停歇的实践当中,南昌大学“稻渔工程”团队的师生们创新创业活力竞相迸发、充分释放。

  他们自主选育了13个水产养殖新品种,成功获得5项发明专利、4项实用新型专利和10项申请专利;团队中的学生获得宝钢教育优秀学生特等奖、第四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银奖等各类奖励20余项;孵化出“富甲天下”“菌益农”“新青年讲习所”等多个创新创业团队。

  青年学生们还成立了江西省厉害了我的渔科技有限公司,为农业企业提供技术服务,团队成员、南昌大学水产养殖专业硕士研究生金峰说:“我们现在合作的企业超过30家,基本上每个周末都有实习出差的任务,给我们提供了很多跟农民、企业家打交道的机会,让我们学会怎样把科学的知识跟实际相结合,把我们所学的知识带回基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