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兵记录者李君放:帮老兵完成一次非凡的“集结”
中新社石家庄7月7日电 题:老兵记录者李君放:帮老兵完成一次非凡的“集结”
中新社记者 鲁达 李茜
从2011年起,河北平山籍摄影人李君放走访了平山县近500个乡村,为200余位老兵留下影像。在李君放的镜头下,有中国战区侵华日军投降签字典礼的亲历者,有被聂荣臻称为“太行山上铁的后辈兵”的平山团成员,有曾在百团大战等著名战役浴血奋战的战士,也有在后方保障供应的女兵。他们在李君放的利害影像中,完成了一次非凡的“集结”。
5日,李君放第十余次来到97岁抗战老兵封德润的家中。由于视力严重衰退,坐在院子里的封德润自李君放走进院子就一直盯着他看,直到李君放走到身边,老人溘然绽放出笑容,拉住李君放的手说:“这次可不能走,必然要留下用饭。”
当李君放拿起相机,镜头劈面的封德润正襟危坐,面带微笑。固然,这一次,他拄着手杖,不能像之前镜头里那样站得笔挺了。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后,抗日战争全面发作。几千名平山子女从村村寨寨中走出来,仅用30多天就组建成一个整建制团,即王震率领的359旅718团(又称平山团)。全面抗战期间,平山县先后有7万多人参军参战,成为晋察冀按照地重要的兵员、物资增补基地。
李君放说,他一开始的想法很简朴,“想给老人拍张照片”,给老兵成立资料档案,记录老家的一段汗青。2011年,曾是抗日楷模县的平山,仅剩下200多名老兵。他想尽一切步伐与时间“赛跑”,但愿能多为一些老兵留下影像。
在寻访期间,李君放经常一小我私家驱车在太行深山中穿梭,有的村落路欠好走,车子开不进去,便需要徒步去寻找。而最让李君放感想失落和紧要的是,经常驱车100多公里才找到老兵的村落,却发明老兵已颠末世了。
近几年,跟着寻访老兵的完成,李君放经常对老兵举办回访。记录下他们当下的糊口,并尽己所能给老兵办理一些实际坚苦。
在李君放的镜头里,这些抗战老兵多半是凭据平时的习惯着装,很少有戴上战功章的。李君放说,他不想太强调老兵“英雄”的身份,而是存眷他们是脱下戎衣后回乡建树的普通人,如今酿成了普通的老人,他们从未因为回到农村而有任何牢骚。
李君放欣慰地看到,连年来,当局和社会各界越来越体贴这些老兵的晚年糊口,越来越多的年青人插手到眷注老兵的队列里,给了老兵更多的尊重和面子。
在李君放眼里,老兵优抚和农村养老从制度上不绝完善,让老兵的晚年糊口越来越有保障。而中国大力大举推进精准脱贫,太行山区的路越来越宽,他去回访老兵时的路越来越顺畅。
可是,李君放的脚步却变得越发极重,“似乎走不动了”。
本年清明节,李君放本打算给一位老兵扫墓后再去回访四位老兵,功效四人中仅剩一位老兵活着,且已卧床不起,“回访之行”酿成了一次次哀悼。不久后,那位卧床的老兵也走了。如今,李君放拍摄过的抗战老兵仍然活着的已不敷20人。
李君放每次取出老兵的照片,城市提前戴上一双空手套。而每次介入老兵的葬礼,他也城市带去一张之前为老兵拍摄的照片作为遗像,并记录下老人最后的典礼。
出于信任,一些家眷在老兵归天后,把老兵生前的证件和战功章交给李君放保管。每次接过这些老兵的“抗战影象”,李君放似乎能感觉到老兵的温度还在。
李君放说,反抗战汗青的一次次触摸,让他变得越发丰满。老兵们对解甲归田后平凡糊口的珍视也让他看到,不只是老兵,所有人都憧憬僻静,这是最朴素的感情。(完)
【编辑:陈海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