锄头+肩头 85岁老人用近一甲子的时光种绿了家乡
寒冬时节的蔡家堡乡,看不到一点绿色。但当85岁的李洪占老人,指着远处山头那片只剩枝丫的树林时,我们依然能感受到了勃勃的生机!而这样的树林,在蔡家堡乡还有很多,那些都是李洪占老人用60多年的时间,一棵一棵栽上的。
老人指着远山上的树林 李培源 摄
“我只要还活着,就会一直种下去!”
互助县蔡家堡乡后湾村,地处青海东部浅脑山地区,这里干旱少雨,生存环境恶劣。
蔡家堡乡 李培源 摄
“一年到头刮大风,晴天遍地都是土,一下雨就满地泥。”这是老人记忆中的童年。
种满黑刺和柠条的山坡 李培源 摄
1956年23岁的李洪占,为了能给家乡添抹绿色,他去邻村亲戚家砍了几根树枝,泡出了根儿,在家乡的荒山头栽下第一颗树苗。
已有一人高的柠条 李培源 摄
也是从那时开始,他开始了他的绿色梦。
没有树苗,他就采集树种,或折下树枝,自己育苗。山上没有合适的育苗耕地,他用自家的田地育苗。
老人采集的柠条种子 李培源 摄
上世纪80年代初,李洪占带着生产队的7个年轻人来到下浪沟种树。到达下浪沟,需要翻过几个山梁。他们每天天不亮就出发,背着树苗,拿着铁锨,提好干粮,深一脚浅一脚在寒风里赶路。
冬日的蔡家堡乡 李培源 摄
“那个年代种树很辛苦,但我们都很有激情。”老人眯缝着眼睛说,“树苗都是我们每天去种树时背过去的,我背40斤,孩子们背20斤。一个来回是十公里的山路,一干就是一天,饿了拿出馍馍吃两口,渴了就喝沟里的溪水,等太阳落山了,我们才回家。”
下浪沟 李培源 摄
就这样干了三年,8个人硬是在下浪沟和周边的53.33公顷荒地上种满了柳树和松树。
如今的下浪沟是蔡家堡乡植被覆盖最好的地方之一,我们站在山顶上向下望去,茂密的树冠遮住了沟底。
下浪沟 李培源 摄
1985年,随着国家退耕还林政策的推进,老人再也不用为了没有树苗而犯愁了,他的种树梦也如绿树般疯长。房前屋后、责任田、承包地、防风林、渠道边,他都想办法种上了柳树、松柏、杨树、云杉、沙棘等林木。
爬满山坡的柠条 李培源 摄
如今,已经85岁高龄的他身体已远不如从前,但他的背斗里随时装着几棵小树苗,走在路上,看到空地或者死了的小树苗,就会补种进去。
七个儿女经常劝老人在家休息,可他就是闲不下来:“在家里闲着干什么?我只要还活着,就会一直种下去!”
老人将种子从荚中取出 李培源 摄
“那一棵棵树苗,就像我的娃娃一样”
老人年轻时候没有读过书,并不懂种树的技术,但在60多年摸索中,他对各种树木的习性了如指掌。
这些种子明年开春会洒满山坡 李培源 摄
“黑刺好活,一棵引一棵,占的面积大,但新树活了,老树就会死;柠条皮实,只要活了根就扎得深,铁锹都挖不动,不容易死;柳树、松树不需要太多阳光,阴坡上长得最好;柏树喜欢晒太阳,阳坡上才能栽得活。说来说去,人才是关键,只要侍弄的好了,树都能活。”
老人种植的黑刺 李培源 摄
春天育苗,夏天种树,秋天补栽,冬天防火。老人用他的两条“泥腿子”一遍遍丈量着蔡家堡的山野。他的手上布满了老茧、指甲缝里塞满了泥土,双脚皴裂了一次又一次。
老人向我们展示柠条种子 李培源 摄
“看到小树苗扒住了土,扎住了根,我这心里就安稳了,一棵棵树苗就跟我的娃娃一样,看着他们一年比一年高,一年比一年粗,心里舒坦呐。”
老人和树 李培源 摄
带领大家一起种树,绿化家乡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这么多年,老人始终坚持植树造林、绿化家乡的梦想,为全乡义务植树8万余株,他的义举得到了大家的肯定和积极响应。
在他的带领下,村民也开始在巷道两旁,农田田埂边栽起了树苗。
青年志愿者在植树互助县蔡家堡乡党政办
蔡家堡乡在组织开展义务植树活动时,也会聘请他为植树指导员,他指导大家植树时也是一丝不苟。
老人指导大家树造林互助县蔡家堡乡党政办
而今,山已成林,树已成荫,蔡家堡乡绿化面积达220亩,再也不是遍地是土,满地是泥的旧时模样。
蔡家堡乡政府供图
我们驱车走过蔡家堡弯弯曲曲的山路时,道路两旁的白杨或者柳树正在茁壮的成长着。
山坡上也种满了黑刺和柠条,远看很难发现,但你走近,便能看到它们一团团的爬满山坡。